近期,“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成为人们口中的热词。金融行业也顺应时代潮流,各主要金融机构纷纷推出了各类人工智能模型,凸显了金融行业在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方面的极速反应,以及在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方面的最新注解。
近年来,金融行业实现了高度数字化,金融服务已经被大数据等科技高度赋能,各家金融机构推出APP、小程序、公众号等,有效满足了客户需求。尤其是DeepSeek等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发展,为满足金融消费者个性化需求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进入AI时代,我们对“温情金融”应进行更多思考。
建立“温情金融”理念。2023年10月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指出,深刻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为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提供了根本性发展方向和指引。据此,我们也需要辩证看待金融数字化发展。目前,金融消费者能够与金融机构从业人员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正逐渐减少,对此,我们既要防范金融沦为冷冰冰的工具,又要坚持回归金融属性的本源,即“金融的本质是信用,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特定的经济关系。”
发挥“温情金融”特色。作为基层金融服务部门,我们要试着思考如何利用AI时代红利,通过科技赋能,运用大模型弥补与发达地区在金融服务上的差距,让欠发达地区的群众同样能享受到“一线城市”的金融服务。同时,我们还要注重发挥中国传统文化优势,维护基层“熟人”温情,最大化地使用比较优势,去感受基层特色的金融温情服务。
优化“温情金融”监管。作为基层金融监管部门,要熟悉和了解金融机构的大数据和大模型等,知其然而后知其所以然,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提供智力支撑。同时,要防止沦陷到“大数据陷阱”中,增强对数据分析进行监管的前瞻性设计。要加强调研,及时发现和修正AI时代背景下,金融机构在服务广大基层金融消费者过程中存在的顶层设计不足等问题,通过监管为基层消费者发声,真正实现“基层监管服务基层”的目的。
王朋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