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世秀 通讯员 王传帅 张清森 杜德武
台前县打渔陈镇张庙村的双孢菇迎来丰收时节。4月11日,记者走进该村的双孢菇种植大棚,看到一排排高标准生产菌床上,洁白饱满的双孢菇如珍珠般散落,鲜嫩喜人。工人正忙着采摘、分拣、加工、称重,一派繁忙的丰收景象。
据了解,曾经的张庙村集体经济几乎为零,村民增收困难。为解决这一难题,村“两委”多次外出考察调研,最终选定发展双孢菇产业。经过几年努力,如今的张庙村已建成9个菇棚,年产双孢菇40余吨,产值120余万元。
无独有偶。在不远处的打渔陈镇田庄村迎来客流小高峰,前来打卡拍照、体验田园风光的游客络绎不绝。种植户姜士生告诉记者,4年前,他选择了种植行业,如今种植的果蔬年产量超1.5万公斤,今年他又引进新品种猕猴桃、李子树,预计年产量均在3500公斤以上。
为全面推进特色农产品发展,近年来,台前县牢固树立创新发展思维,着力打造“一村一品”农产品品牌,充分利用资源和产品优势,打造一批规模化、标准化的田园基地。通过强化政策扶持,发展复合型农业,坚持将农业与第二、第三产业深度融合,推动形成集种植、加工、保鲜储藏、物流销售于一体的特色农产品产业链,多管齐下,增加农产品附加值。
夹河乡陆楼村的韭菜也迎来了收获高峰期。记者走进韭菜种植基地,只见一片片翠绿的韭菜田好似绿色的海洋。工人手持镰刀在垄间娴熟作业,割、捆、分装一气呵成,捆扎整齐的韭菜被放置一旁,等待运输。
种植户董正高介绍,韭菜市场需求量大,种植简单、管理容易,种植一次可连续收割三茬。今年他流转了26亩土地种植韭菜,当前正值韭菜销售旺季,基地采取订单销售模式,每日的销售量在3000公斤左右。
台前县有关负责人表示,将进一步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持续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使产业链更加完善、乡村更加富有、人民更加幸福。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