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民政部《关于开展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质量提升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去年以来,我市以数字化、智能化手段为支撑,创新打造智慧儿童关爱服务平台,构建起覆盖全面、响应迅速、分类精准的儿童关爱服务体系,为我市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四级联动+一键求助
畅通服务“神经末梢”
“求求你们救救我的孩子吧!我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做了。”近日,小康母亲主动向当地社工机构求助。小康染上吸烟恶习,小康母亲多次与小康沟通,希望他能够认识到错误并改正,然而小康对母亲的劝告置若罔闻。
社工迅速介入,首先与小康建立信任关系,通过耐心倾听和真诚交流,让小康感受到被理解和尊重。针对小康的情况,他们制订个性化辅导方案。一方面,为小康提供心理疏导,帮助他正确认识自己的情绪和压力,引导他学会用积极健康的方式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另一方面,组织小康参加各类有益活动,培养他的兴趣爱好,丰富课余生活,让他在活动中找到成就感和归属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小康成功戒除了吸烟恶习,重新回到学校,学习也更加刻苦。
我市依托数字化平台构建市、县、乡、村四级贯通服务网络,创新推出“一键直达式”应急响应机制。当儿童督导员或基层儿童保护工作者发现儿童权益受损等紧急情况时,可通过移动端即时上传图文资料,系统自动触发多部门协同处置流程,实现“异常预警—智能分拨—全程留痕”的闭环管理。机制自运行以来,已高效处置各类求助工单1200余件,平均响应时效压缩至2小时内,真正做到让服务触角延伸至基层末梢。
多模块集成+数据共享
凝聚部门协同合力
小浩父母皆被疾病缠身,哥哥为维持家庭生计,不得不背井离乡,外出打工。年幼的小浩只好与年迈的奶奶相依为命。小浩逐渐变得性格孤僻、焦虑不安,对生活失去了信心,沉迷于网络世界,自制力也日渐下降。
为帮助小浩走出困境,当地相关部门迅速行动起来。工作人员通过细致入微的数据采集工作,与小浩的奶奶建立了初步联系,全面掌握了家庭成员的基本情况、健康状况及生活现状,为后续的帮扶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与此同时,工作人员积极与当地民政等相关部门沟通协调,详细咨询关于困难家庭经济补助政策。在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小浩成功获得了相应的政策支持,家庭经济压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为他的生活和学习提供了基本保障。
除了物质上的援助,小浩的心理问题同样牵动着大家的心。为缓解他因长期困境导致的不良情绪,培养其面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当地引入“心理云课堂”项目。通过生动有趣的课程和互动游戏,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引导小浩正确认识自己的情绪,让其学会应对压力和挫折。渐渐地,小浩开始敞开心扉,愿意与他人交流,性格也变得开朗起来。
今年以来,市民政局以数字化改革为引领,实施平台功能迭代升级工程,不断拓展服务深度与广度,打造了“三智三联”服务新模式:一是智育赋能,开发了“心理云课堂”“成长加油站”等五大智慧教育模块,运用AI情绪识别技术构建儿童心理健康画像,累计为2000余名儿童提供了个性化心理干预方案;二是智防护航,上线了“安全预警地图”“困境儿童热力图”等三项风险防控工具,实现了儿童安全隐患的实时监测与分级预警;三是智治增效,联合12所中小学、8家科技企业开展了“数据+救助”创新试点,构建了“需求识别—资源匹配—效果评估”的闭环服务体系。同时,设立了“童心守护”专项基金,整合公益组织资源,为300余名重大疾病儿童提供了“医疗救助+康复指导+社会融入”的全周期服务,累计发放救助金1200万元,服务满意度高达98.7%。
数智赋能+分级管理
织密关爱保护网
留守儿童小琪(化名)两岁那年父母离异,母亲毅然出走,父亲再婚后定居日本,奶奶离世,生活的重担全部压在年迈的爷爷和太爷爷身上。然而,家中皆是男性长辈,对于小琪生活上的细致关怀与照顾,难免显得力不从心。
面对小琪的特殊情况,相关部门迅速行动,通过数据动态比对与实时更新,精准掌握了她的生活现状与心理需求,为她量身定制了一套个性化心理干预方案。同时,为弥补小琪缺失的亲情陪伴,民政部门积极链接社会资源,安排“爱心妈妈”进行亲情陪护。在“爱心妈妈”的亲情陪护下,小琪逐渐变得开朗起来,脸上也重新绽放出了灿烂的笑容。
自去年以来,我市积极创新构建“四色四级管理”机制,将儿童群体细分为孤困、贫困、流动、留守、残疾、涉案、特殊监护七大类,依据风险等级标注红、黄、蓝、绿四色标识。红色代表高风险,需要重点关注和紧急干预;黄色代表中高风险,需要定期跟进和提供必要支持;蓝色代表中风险,需要给予适当的关注和指导;绿色代表低风险,进行常规监测。通过数据动态比对与实时更新,实现按需施策、精准帮扶,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得到关爱和保护。
社会参与+政策创新
构建综合保障体系
市民政局积极发挥牵头作用,协同 15 个部门齐心协力,共同构建起“政策 + 服务 + 资源”三维保障体系,为社会参与与政策创新深度融合搭建了坚实框架,为儿童健康成长撑起了一片温暖而坚实的天空。
制度创新层面,我市出台《儿童关爱服务质量提升行动方案》,将孤儿基本生活补助标准提高至集中供养1567元/月、散居1174元/月,同步建立动态调整机制;社会参与层面,培育“阳光护童”“童伴妈妈”等12家专业儿童服务机构,实施“照亮未来”“护苗成长”等23个公益项目,累计惠及6.5万名困境儿童;服务创新层面,发布全市首个《流动儿童关爱服务标准化清单》,涵盖生活保障、教育医疗、心理健康等24项精准服务,配套开发“流动儿童服务地图”数字化工具。通过政策创新与社会力量的深度融合,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家庭尽责”的儿童保护新格局。
智慧儿童关爱服务平台的构建,是科技与儿童关爱保护工作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该平台涵盖儿童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十大核心功能矩阵,包括电子化档案管理、动态探访跟踪、监护责任落实、政策智能匹配、心理健康筛查等模块,并打通教育、公安、医保等8个关键部门的数据壁垒。通过跨部门数据融合应用,实现了三大协同突破。依托医保大数据比对,我市精准识别 300 余名困境儿童的大病医疗需求,推动救助政策“应享尽享”。联合教育部门搭建“控辍保学”实时监测系统,运用AI算法对疑似失学风险进行智能预警,确保义务教育阶段儿童入学率保持100%。除此之外,我市还建立“政策找人”主动服务机制,通过数据画像为特殊儿童群体精准推送教育资助、医疗补助等惠民政策,累计惠及2000余户家庭。
“智慧儿童关爱服务平台依托科技力量重塑关爱服务模式,成功推动服务机制从‘人找政策’的被动响应向‘政策找人’的主动服务跃迁。下一步,我们将聚焦平台功能深化与服务场景拓展,通过构建‘全域覆盖+精准触达’的服务网络,实现儿童关爱工作从基本保障向品质提升的跨越式发展。”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说。
本报记者 吴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