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华龙区胜利办党工委创新实施离退休党员“321”工作法,通过分类管理、双重保障和品牌创建,推动老党员从“管理对象”向“治理主体”跃迁,充分发挥离退休党员的政治、经验、威望优势,赋能社区治理升级,为油地融合发展注入新动能。
“三型管理”激发银龄活力
智囊型党员领航思想阵地。组建由几十名老干部组成的“红色智库”,开发“石油精神传承”“沉浸式党课”等特色课程,年均开展理论宣讲120场次。联合油田党校打造“红色教育矩阵”,组织老党员走进学校讲课,用亲身经历的奋斗故事,激励青少年传承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石油精神。定期开展普法宣讲活动,深入普及宪法、民法典等法律知识,切实引导居民养成学法、懂法、用法的良好习惯。
特长型党员深耕社区服务。建立乐器演奏队、巧手缝补队、家电维修队等多支特色服务队,开展“红色管家进万家”活动。乐器演奏队定期举办文艺会演,用美妙的音符奏响社区和谐乐章,丰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巧手缝补队凭借精湛技艺,为居民提供衣物缝补、家居维修等贴心便民服务;家电维修队积极开展“维修进万家”活动,解决居民家电故障难题;书画文艺队通过开展书画摄影展等活动,以笔墨光影展示社区文化建设的丰硕成果,增强居民的文化自信与社区认同感。
综合型党员赋能基层治理。创新“网格巡访+民情恳谈”模式,由老党员成立“督察组”,常态化开展社区巡查,及时劝阻各类不文明行为;同时,通过“敲门行动”、网格巡访、民情恳谈和矛盾调解等多种方式,广泛收集群众的意见与建议。
在“三型党员”管理工作中,胜利办坚持“试点先行、以点带面”,11个涉油社区每月定期召开交流研讨会,及时梳理总结经验,针对工作推进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共同剖析探讨,持续优化离退休老党员管理工作。
“两项保障”筑牢服务根基
落实政治保障。建立“政治待遇+政治参与+政治关怀”三位一体机制,通过送学上门、小板凳座谈会、制作便携口袋书等方式,确保老党员能够及时、便捷地学习党的最新理论和政策;在社区阵地使用和重大事项决策过程中,充分征求老党员的意见和建议,增强老党员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开展“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发放活动,向老党员致敬。同时,结合党史知识竞赛和“我心向党”志愿服务等活动,激发党员的爱国热情。
落实生活保障。构建“街道—社区—志愿者”三级服务网络,通过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确保老党员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得到妥善照顾。经济方面,对于有特殊困难的老党员,提供困难补助,帮助应对突发性经济困难。医疗保障方面,联合社区卫生服务站,为老党员提供家庭医生服务,建立健康档案。生活照料方面,为空巢老人发放一对一便民服务卡,详细记录各类服务热线和街道、社区分包人联系方式,确保老人在遇到困难时能够第一时间获得帮助。精神文化方面,组织适合老党员参加的文化活动,丰富老党员的精神文化生活。
“一个品牌”打造“幸福之家”
通过实施“三型管理”和落实“两项保障”,胜利办打造出“幸福之家”这一具有良好口碑的老党员管理服务品牌。
“幸福之家”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构建起“1+N”社区治理共同体。通过建立“老党员+网格员+志愿者”联动机制,带动社区能人组建“邻里帮帮团”,孵化出“红色管家”物业监督队等自治组织。开设“银龄讲堂”“红色记忆”等特色项目,培育出“银发宣讲团”“夕阳红调解队”等8支老党员志愿服务队伍,累计开展便民服务380余次,惠及居民2000余人次。在此基础上,品牌效应催生了“幸福合伙人”计划,吸引油地单位、商户等18家社会力量共建“15分钟服务圈”,打造出“幸福食堂”“爱心理疗”等民生项目。
“‘幸福之家’的品牌价值不仅在于服务老党员,更在于激活了整个社区的治理活力。”胜利办党工委书记杨希禄表示,将持续深化“321”工作法,推动组织共建从“物理相加”向“化学相融”转变,让“幸福之家”的温暖辐射到每个楼栋单元,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全媒体记者 王献伟
通讯员 王艳静 王晓艳 王亚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