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杜鹏 通讯员 王坤鹏)4月17日,走进范县颜村铺乡钟麻口村,村民钟道理和邻居一大早便开始忙碌加工挂面。“加水、和面,醒面、擀面,开大条、切大条、搓小条……”,在村民细致娴熟的操作下,经过10余道工序,院内悬挂起细如发丝的手工挂面,如纱如幔,满村飘香。
“没有十年八年的功夫一般人拉不了这么细、这么快,别看我年纪大,做挂面可比年轻人快。”已经73岁的钟随成得意地说道。
钟麻口村是一个有600口人的小村庄,村里相当一部分人都会手工挂面制作的传统技艺,至今已传承百余年,是名副其实的“挂面村”,手工挂面产业俨然成了村民致富的金钥匙,延伸了乡村振兴的幸福路。
“今天用了三四十公斤面,一个人刚好忙过来,家里有孩子上学,也没啥技术,出去打工不好找活儿,靠着这个祖传手艺,每月多少能挣点。”村民孟丽萍边晾晒挂面边高兴地说。
手工挂面制作看似简单,其实复杂。这门手艺的传承凝聚着先辈们的智慧,村民秉持着坚守技艺的初心、加工制作的耐心、追求品质的良心,在制作过程中精准把握温湿度、面料配比、醒面时间、手上刀工和拉面力度等,坚持每道工序精益求精。随着市场和消费者的认可,钟麻口村的手工挂面声名鹊起,还因其工艺制法独特被评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村里的地都流转出去了,平时大概有40户长期从事手工挂面制作,大约占全村户数三分之一,过年前后更多,能达到一半以上。平常以加工普通挂面、鸡蛋挂面、蔬菜挂面为主,每家日均加工50至100公斤不等,甚至更多,户年均收入3万元到5万元。”钟麻口村党支部书记钟道坤介绍说,他也是钟氏手工挂面的第四代“掌门人”,并且为钟氏挂面申请了商标。
在我国北方饮食文化中,面食是不可或缺的主食。挂面属于高频消费食品,与消费者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没有明显消费周期和季节性,产品需求相对旺盛。随着挂面加工工艺优化、储存周期延长、物流运输便捷、销售渠道拓宽等,钟氏手工挂面通过零售、特产店、新媒体等多样化销售途径,实现了产销两旺,今年还被作为范县特产公共品牌“范水臻选”之一重点推广。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