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非遗演绎古老神韵,用音乐奏响中国强音。4月14日至18日,由中国常驻维也纳联合国代表团、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联合国新闻署、联合国中文会主办的联合国中文日活动在奥地利维也纳举行。来自濮阳的华夏卫风乐团,用千年古乐在音乐之都展示了中国文化的精彩,也为濮阳对外文化交流奏出崭新的乐章。
在此之前的2019年,华夏卫风乐团已登上了联合国中文日的舞台。6年之内在世界最高音乐舞台两度绽放,更彰显了这支民间乐团的深厚实力,展现了濮阳文化的精彩与厚重。
世界最高音乐殿堂两度奏响“中国强音”
能受邀参加2025年联合国中文日系列活动,源于华夏卫风乐团在2019年联合国中文日活动中的精彩表现。
2019年参加联合国中文日系列活动时,华夏卫风乐团在开幕式上精心挑选了古筝琵琶二重奏《春江花月夜》、琴歌诗经《卫风·凯风》等代表性节目,受到观众一致好评。随后又面向当地社会各界人士和联合国官员、工作人员及各国使馆人员举办了两次专场演出,均获得广泛赞誉,向观众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正因为如此,今年2月份再次向华夏卫风乐团发出邀请时,奥中文化交流协会会长常恺说:“大家对你们在2019年联合国中文日上的演出记忆犹新,我们想再次邀请你们来参加演出,在联合国多边外交舞台绽放光彩。”
“能在联合国这个大平台上展示濮阳、宣传濮阳,是极高的荣誉,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华夏卫风乐团副团长张中亚说,在接到第二次邀请后,尽管面临着工作繁忙、时间紧张等各种问题,乐团还是毫不犹豫地答应下来,并根据承办方的安排,精心排演了19个节目。
活动期间,无论是开幕式上演出的《神人畅》《关山月》《春江花月夜》,还是晚宴上的《梅花三弄》《飞鸿》《沧海一声笑》;无论是在维也纳少林寺文化中心演出的《牧羊曲》《晴空月儿明》,还是在施特劳音乐厅专场演出的《流水》《卧龙吟》《渔舟唱晚》《枉凝眉》《春夜别友人》等,每一场演出都是令人沉醉的精彩演绎,每一个节目都传递出强劲的“中国好声音”。
张中亚介绍,和2019年第一次参加联合国中文日活动相比,此次代表濮阳赴奥地利演出,心态更加放松,节目更加丰富,水平也比6年前要高,演出的效果也更好。
联合国中文日里的“濮阳非遗”
联合国中文日,和濮阳有着不解之缘。
联合国中文日是联合国全球传播部于2010年宣布启动的节日,是联合国关于世界多种语言文字的国际日纪念活动之一。联合国中文日定在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谷雨,以纪念“中华文字始祖”仓颉。而濮阳,恰恰是中国仓颉文化之乡。
2025年的联合国中文日活动,不仅是中国文化、中国非遗在联合国的一次大展示,也是濮阳文化、濮阳非遗在联合国的一次大展示。除了仓颉庙会这个非遗项目外,此次演出中还有多个濮阳非遗元素呈现。比如,古琴在2003年被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张中亚是我市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他弹奏的古琴,由市非遗项目——古琴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陈焕军制作,两位传承人合力在非遗保护传承传播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此次演出使用的乐器件件都是大有来头的非遗“瑰宝”:9000年前的骨笛、7000多年前的陶埙、4000多年前的古琴和瑟等华夏上古时期乐器复制品,将《春江花月夜》《梅花三弄》等经典名曲完美演绎。
张中亚说:“非遗既是古老的,更是现代的。每一场演出现场都氛围热烈,看到各国友人积极参与互动,我们特别感动。这不仅是一场文化的交流,更是中国文化影响力日益扩大的有力见证,我们也因能传播中国文化而成就感满满。”
走向世界的乐团“根在濮阳”
4月20日,农历二十四节气的谷雨。当晚7时,“龙韵华章”——濮阳乐团联合国演出归来汇报音乐会在市图书馆老馆一楼报告厅举行,前来观看音乐会的人将报告厅挤得满满当当。而华夏卫风乐团,正是当天从奥地利返回濮阳。
刚落地濮阳,何以要风尘仆仆向濮阳市民汇报?张中亚说:“主要是答谢濮阳父老乡亲。无论我们走得多远,都不会忘了根在濮阳。”
濮阳是《诗经》的故乡,《诗经》收录诗歌305首,其中“风”诗160首,出自濮阳一带的“卫风”就达39首。华夏卫风乐团的名字,即由诗经而来。2011年,以张中亚、史启亮、刘振峰、马飞为代表的一批音乐爱好者,决定成立华夏卫风乐团时,就把传承国乐作为重要责任。该乐团将《诗经》中出自濮阳的“卫风”,用音乐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在世界各地演出,很好地推介了濮阳。除了传播《诗经》文化,他们还用古八音讲濮阳的黄河故事、君子故事,增强了城市文化厚重感和民族文化自信心。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