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没有七老八十,熬不出一头白发吧?
也有不一般的,比如张宏伟。
初见张宏伟,我不由暗自惊讶:一个人怎么可以长得如此着急?他明明正当壮年,却顶着一头老年人的霜雪,这反差实在太大了。随着采访的深入,我心中的疑团渐渐有了眉目,或许,这一切与他处处超前、事事争先有关。世间仿佛真有个命运之神,见他学问太多、医术精湛、拥有与实际年龄不符的本领,就忍不住要“主持公道”给他点颜色看看。但让命运之神预料不到的是,这催生的华发不仅没有成为他的负担,反而成为他职业生涯中的温暖底色,让他赢得更多患者的好感和信赖。
张宏伟,45岁,河南省濮阳市南乐县人,毕业于郑州大学医学院,现为市安阳地区医院(以下简称“地医”)泌尿外科主任、主任医师。他擅长泌尿外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尤其对泌尿外科肿瘤、前列腺增生及结石等有独到的经验,熟练掌握泌尿外科腹腔镜和内镜技术。他曾先后赴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以下简称“北大医院”)泌尿外科、浙江大学第一医院、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修学习微创泌尿外科技术,赴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学习治疗不孕不育技术。他是中华基层男科性学会常委、河南省抗癌协会泌尿外科分会常委、河南省泌尿外科结石学组委员、河南省泌尿外科青年委员会委员,安阳市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濮阳市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濮阳市老干部保健专家、濮阳市高层次人才,多次被评为“医德医风标兵”……
一
“俺妈这病能看好,真是个奇迹。要不是张大夫艺高人胆大冒着风险做了手术,真不知现在怎么样。今天我们来复查,她各项指标趋向正常,真是太感谢张大夫了!”2025年4月17日,在地医泌尿外科病房,来自林州山区的田女士说。
田女士母亲姓王,68岁,医生护士都叫她王阿姨。这位辛苦操劳一生的老人,因舍不得看病竟攒下尿毒症、糖尿病肾病、骨性肾病、冠心病等七种基础病。与此同时,她老伴因脑梗后遗症生活不能自理,孙女也在地医五官科住院。这个风雨飘摇的家庭已够不幸了,没想到雪上加霜,王阿姨肾门部又长了颗肿瘤并一病不起。送到附近医院,医生一看王阿姨一身病,摇着头说太迟了。他们告诉田女士,根据王阿姨的身体情况,手术的话,十有八九下不了手术台。与其白受罪,还不如姑息治疗,趁着老人还能吃能喝,多买点好吃好喝的,多尽点孝心吧。
医院不留,儿女只好把王阿姨接回家里静养。以前有她照顾着老伴,儿女该干啥干啥,如今她自顾不暇,儿女要轮班伺候两个罹患重病的老人,这才显出王阿姨的不可或缺来,老人真是生生把自己拖垮累病的啊。儿女又羞愧又不安,觉得但凡有一点希望,也不应该这样消极地“尽孝心”。一个月后,王阿姨的孙女来地医五官科看病,他们来陪护她,无意间听说泌尿外科的张宏伟成功救治过多例肾脏疾病患者,就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找到他,对他说了老人的病情。
“反正你们也要在医院陪护孩子,”张宏伟思忖着说,“就把王阿姨送过来看看吧。这样省得你们来回跑,也能少花点儿钱。”
经仔细询问王阿姨的病情、分析王阿姨的影像资料,张宏伟倒吸一口凉气。他发现,王阿姨的肿瘤阴影明显而突出且发展迅速,已危及整个肾脏区域。肾门部手术本就是泌尿外科的高难度手术,何况患者还有心脏支架植入史和严重贫血,手术中随时可能因凝血功能异常引发大出血,难怪别的医院不收治。
张宏伟和他的团队早已名声在外,平均每天有七八台手术,高峰时期一天多达十几台手术。白天,他忙完手术,晚上召集大家讨论王阿姨的治疗方案,并向医务科提请多学科会诊。深夜回家的路上,他还打电话与上海的同行探讨,向北京的专家咨询。
难题留给自己,健康送给患者。手术前夕,张宏伟带着团队反复推演手术过程,从麻醉方式到止血预案,从术后透析衔接到家属的照护指导,整整12页的笔记写满各种可能性。他说,医生多考虑一分风险,患者就多一分生机。他指着影像图上肿瘤与肾动脉的毫米级距离说:“这里必须用腹腔镜下血管阻断术,传统开放手术创伤大,患者承受不起。”
手术当日,张宏伟两手在腹腔镜操作孔间精准游走,如同在钢丝上跳芭蕾。王阿姨肾门区的脂肪组织因长期炎症粘连成絮,他用超声刀一点点分离,每推进半厘米都要停顿观察血压波动。当肿瘤终于被完整地取出来,现场的团队成员都长舒了一口气。参与手术的地医泌尿外科副主任医师刘斌说:“王阿姨的手术,既复杂又完美,堪称典范。整整一个半小时,王阿姨血压没有大的波动,也没有出现一点意外,太难得了!”
二
刘斌与张宏伟一起参加工作,同事多年,见证了科室团队的发展壮大。他说,2010年是泌尿外科青黄不接的时候。那会儿,以腹腔镜为代表的微创手术已经开始应用于临床,但地医泌尿外科技术落后,该技术尚未开展。
刘斌告诉记者,收入少尚能忍受,病人少也能忍受。难以忍受的是本院同事或同事家属患了前列腺等方面的疾病,竟绕道而行另去市人民医院或郑州的医院看病。作为年轻的团队负责人,张宏伟深受刺激,发誓要突破技术瓶颈。
接下来的几个星期,每到周五,张宏伟就扛起背包去北京。他在车上颠簸一夜,第二天早早赶到北大医院手术室门口坚守,请求人家允许他进手术室旁观,或给人家打下手。需要学习消化的知识太多,为了节省时间,他饿了吃泡面,渴了接医院免费提供的开水。他拐弯抹角地打听到离医院最近的老乡,就借宿在老乡家里。到了周日晚上,他再坐夜车返回,周一早上直接来科里上班。回到科室他摊开笔记,打开录像机,组织大家一起学习北京专家的最新技术。到下一个周五,他又坐上北上的列车,开始新一轮的学习旅程。有一天晚上,过道上走来一个抱孩子的乘客,因没买到坐票,只能一会儿依上这边的座椅,一会儿依上那边的座椅,东倒西歪的,经常被过往乘客或兜售饭菜的列车员碰着撞着。孩子不舒服,时不时哭出声。张宏伟没法闭目养神了,招呼人家说:“大姐,我下一站就下车了,你和孩子坐这儿吧。”然后,他走向车厢接合处,在那里摇摇晃晃地站了一夜。
“这样奔波求学的日子一过就是一年,宏伟的头发就是那段时间开始白的,”刘斌说,“我们都是见证人。”
变化始自2011年春天,始自一位姓赵的大姐。
赵大姐46岁,家住北关区。从那年春节开始,赵大姐身体不可遏制地发福。一开始,她还以为生活好了、年纪大了,胖一点也正常。跟她差不多大的姐妹,有的比她还胖。可她的胖又不同于人家的胖,她只胖身躯,不胖四肢。直到有一天,赵大姐晨起洗漱,突然感觉头晕目眩、四肢乏力,直挺挺摔倒在地。家人赶紧将她送到医院急救。初步检查发现,赵大姐血压异常高、血钾异常低。进一步的影像学检查显示,她的肾上腺部有一片阴影,疑似肿瘤。
赵大姐有种上当受骗的感觉,所谓发福,原来只是一种假象,医学上称之为“向心性肥胖”。脱离危险后,她被转诊到地医泌尿外科,接诊的正是张宏伟。他看过病历,又详细询问了她的病史和症状,建议立即手术、越早越好。赵大姐初见张宏伟的一头白发时内心还是有几分好感的,以为遇到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专家。等他一抬头,赵大姐分明看见一张小年轻的脸,甚至还有一些稚气。赵大姐搞不懂了,不知道命运跟她开的啥玩笑,让发福的假象骗一下也就罢了,怎么又碰见一个假冒伪劣的“老专家”?再一看病房里空荡荡的,就她一个病人,赵大姐哼了一声,拍拍屁股走人了。
那会儿,张宏伟还在查资料、理头绪,召集刘斌等几个骨干医生分析赵大姐的病情、商讨手术预案。护士跑来告诉大家,不用忙活了,人家已经走了。那会儿,大家习惯了科室的冷清,见怪不怪,各自伸着懒腰站起来准备走开。张宏伟不习惯,一字一顿地说:“兄弟姐妹们,搁以前,赵大姐这病我们可能看不了或看不好。但现在,我们完全有信心看好。所以从今天起,科室的命运该改写了。没有绩效,我们可以省吃俭用;没有病人,我们更需要加强学习。好了,请大家振作起来,继续做好赵大姐手术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我争取把她追回来。”
动员赵大姐再次回到科室接受治疗,是一项颇为不顺的工作,几乎叫张宏伟磨破了嘴皮、跑断了腿。好在她家就在市区,好在当时科室也不忙,张宏伟三天两头地去她家,给她看相关书籍、影像,以及他在北大医院学习时做的笔记,告诉她做不做手术的利弊。肾上腺肿瘤不容姑息,在谁身上谁危险。上次只是摔一跤,下次就可能要命。而且,肾上腺肿瘤会分泌过多的醛固酮,导致水钠潴留、血容量上升,进而血压升高、血钾降低。如果不及时摘除,还可能发生病变,对心脏、肾脏等重要器官造成严重损害。
人心都是肉长的。一而再再而三,赵大姐不由对这个头发花白、满脸生气的年轻人产生好感,也产生了信任。毕竟病在自己身上,不适感与日俱增,她准备赌一把,把身家性命交给他。
结果皆大欢喜,赵大姐成为地医泌尿外科第一个顺利通过腹腔镜微创技术手术的患者。创伤小、出血量少、肿瘤切除完整,预后效果好、恢复快、花费低。接下来,地医泌尿外科也慢慢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三
技术革新永不停步。从那以后,地医泌尿外科又有了第一个顺利通过输尿管镜碎石术的患者、第一个顺利通过前列腺电切镜手术+剜除术的患者、第一个顺利通过腹腔镜下根治性全膀胱切除术的患者……
“说张主任一个人激活了一个科室,”地医泌尿外科护士长孟利霞说,“一点儿也不夸张。以前我们一天到晚看不了几个病人,如今科室大变样,不提前预约,根本安排不了病床。我是眼看着我们科室一步一个台阶地变好的,真的从内心里感谢张主任。”
“最明显的区别是,”地医泌尿外科副主任医师党强接过话茬说,“我们跟着张主任学到了真本事。现在,一些医院做不了、做坏了手术的患者,都要到我们医院来。看着一个个患者转危为安,我们的腰杆也挺直了。”
党强告诉记者,直到现在,只要听说北京周六周日有创新型手术,张宏伟仍然会在周五晚上乘车去北京,观摩学习两个白天,周日晚上返回来。他跟别人学,大家跟他学,不断进取和突破。在党强看来,地医泌尿外科的诊疗水平,基本上与国内最前沿的泌尿外科诊疗水平同步,至少领先豫北地区泌尿外科的诊疗水平。本院同事或同事家属患了泌尿外科方面的疾病,再也不用跑到别的医院去了。
孟利霞讲了一个风险高、疗效好、花费少的案例。
92岁的刘大爷是一个退伍老兵,曾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10年前老人做过前列腺手术,4年前复发、排尿困难,半年前出现间断尿血、痛不欲生。在此之前,家人曾送老人去过别的医院,因其年龄偏高,又有多年糖尿病、冠心病等基础病,身体状况差,人家都怕担风险,要么不收治,要么建议保守治疗。儿孙见老人排尿困难且不间断尿血、苦不堪言,抱着一线希望,辗转来到地医泌尿外科。
“那是一次惊心动魄的手术,”张宏伟说,“每一秒都在经历生死考验。”
仔细检查过刘大爷的身体状况,张宏伟认为风险虽高但仍然可控。老人从枪林弹雨中捡回一条命,九死一生,让人敬重,值得为他冒险。在多学科会诊期间,麻醉科主任再三提醒,老人术中恶性心律失常风险超过50%。心内科主任则说,老人的心脏就像台老化的发动机,随时可能熄火。张宏伟盯着老人的病例报告,盯着老人核磁片上前列腺尖部20毫米的异常信号,想起老人儿子的话:“老爷子总说,当年,在冰天雪地的朝鲜战场上都没怕过,现在却被泡在血尿里。”
张宏伟深感事不宜迟,立即着手准备手术。
刘大爷最终被推向手术室。当电切镜进入刘大爷膀胱的瞬间,鲜血突然喷涌而出。助手受惊,惊慌失措地喊道:“要不要停?要不要停?”张宏伟也不看他,示意另一个助手调高冲洗压力,左手稳如磐石地继续操作。处变不惊,临阵不乱,这是张宏伟从3000多台前列腺手术中练就的本领。两个小时后,手术完美收官,但监护仪上的血氧饱和度数字却让所有人屏住呼吸:98%。
3个月后,刘大爷的孙子送来一面红彤彤的锦旗,上写8个金黄色大字——“白衣执甲 医者无畏”!
这样的生死时刻,在张宏伟的职业生涯中绝非孤例。他曾冒险为合并尿毒症、装有心脏支架的患者实施膀胱全切、回肠代替膀胱术,术后陪患者3天3夜,直到其脱离险地、排尿顺畅;也曾收治有过3次剖宫产史的重度盆底脱垂患者,为其独创的“悬吊术+补片修补术”让业内同行叹服;还曾为结石梗阻性孤立肾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紧急施救、飞速疏通梗阻……
“看张主任手术,”地医泌尿外科主治医生付冬冬说,“就像看艺术片,有一种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美感。他带我们也是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他让心细如发的同事专供前列腺,让胆大敢闯的同事主攻腹腔镜肿瘤,让年轻的同事主攻结石手术,并做到放手不放眼。他真是太贴心了!在我们眼里,他既是师长前辈也是邻家大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