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绿草如茵的操场与教学楼交错的校园中,范县思源实验学校践行着“紧抓质量,发展特长,以点带面,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通过一场“破茧成蝶”的体育改革,将“每天两小时”的承诺转化为活跃的身影。面对师资、场地、资金的“三重挑战”,学校凭借智慧与情怀,谱写了一篇“小资源办大体育”的生动篇章。
破冰之道:向光而行的三重跨越
构建“专兼结合”的多元师资图谱。学校“青蓝工程”助力新教师快速成长,外聘2名国家级退役运动员、3名拳击教练,为课堂注入专业力量。班主任化身“运动协奏者”,与文化课教师共织一张全员参与的体育网。如今,23名专职教师与5名外聘教练携手,让每节体育课都迸发专业火花。
三座体育馆化身“时空魔术师”。教学时段优先,课后训练错峰。操场划出“班级轮换地图”,与县文体馆合作,借来专业赛道,让空间与时间共舞,4000名学生每周在“流动的绿茵场”上追逐足球的弧线。
近5年投入400万元完善体育设施,却更懂“四两拨千斤”的智慧。低投入游戏活力校园,跳皮筋翻飞童年记忆,沙包划出低成本快乐,地面上趣味图画指引运动路线——经典游戏让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中度过美好时光。
创新之境:课程与课间的双生花
课程重构,分层生长。低年级的体育课是“游戏王国”:跳房子练平衡,老鹰捉小鸡训反应;初中体育课堂化作活力训练场,跳绳计数器的“滴答”声,与篮球落地的“砰砰”声相互交织,共同谱写出一曲充满朝气的青春乐章。20余门社团课如繁星闪耀:轮滑少年掠过风,武术小队拳生威,更有“技能挑战赛”点燃热血——1分钟跳绳争霸、篮球运球迷宫,让每个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
大课间革命,传统与潮流的交响。每周五上午40分钟的“阳光交响曲”:交通信号操指挥身体的律动,本草纲目操踏响国潮节拍;竹竿舞敲打欢腾,跳“山羊”飞跃勇气,绳梯编织敏捷之网。周一到周四下午20分钟的“奔跑进行曲”:全校师生踏着统一节奏绕场奔跑,脚步声如春雷涌动。在这里,课间不是机械的重复,而是一场永不落幕的运动嘉年华。
“五大球”狂欢,每天下午90分钟的童心交响。当午后阳光斜照操场,小学部的五大球类运动社团便拉开热力帷幕——足球小将追逐滚动的梦想,篮球少年画出空中弧线,排球网前跃动着协作的节奏,羽毛球拍挥出风的形状,乒乓球台见证“短兵相接”的默契。90分钟里,1000余名学生化身跃动的音符,在绿茵、木地板与塑胶场地上,以“五大球”为媒介,编织出一曲活力四射的成长乐章。全员参与的誓言在此落地生根:没有观众席,每个人都是赛场主角。
共生之力:让运动成为信仰
制度是底线,更是跳板。《每天两小时细则》守护体育课不被侵占,量化考核将班级荣誉系于跃动的身影。家校共育的“运动星河”悄然点亮,亲子打卡积分点亮“运动之星”,周末范县文体馆的开放让社区成为孩子的第二操场。家校社协同育人,温暖孩子成长之路。
范县思源实验学校的体育改革,是一曲“破冰 创新 革命 共生”的多重奏。60多项荣誉如繁星缀满征程:从“全国阳光体育实验校”的破晓之光,到“省长杯”女子足球少年驰骋绿茵收获二等奖的锋芒;从学生刘怡静走出思源征战女超联赛,到河南省首批标准化示范校的标杆身影,每一块奖牌都是汗水的勋章,每一张证书都在诉说:有限的资源从不是桎梏,真正的教育智慧能让每寸土地生长运动之魂。范县思源实验学校正以轻盈的姿态,为“每天两小时”写下最灵动的注脚——运动不止于强身,更是让每个生命在跃动中照见成长的光芒。通讯员 李攀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