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五一”特辑

文旅融合新标杆

千年文脉邂逅现代创意 绘就城市活力新图景

当千年龙纹图腾跃入星空,当《卫风》诗韵流转于粼粼波光,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在“五一”假期以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对话,交出了文旅融合的高分答卷:5月1日至4日,三大核心区联动发力,累计接待游客10.2万余人次。滨河商业街、论语广场、蝴蝶岛分别以3.8万、4.14万、2.26万人次的客流量,构建起传统与现代交织的文化磁场。这场以“科技赋魂、文化塑形”为特质的文旅盛宴,正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文化基因的创意解码

示范区以“解构—重构—活化”的三重奏,将“华夏龙都”“诗经故地”的文化密码转化为可触可感的沉浸场景。论语广场的全息投影打破时空界限,青铜纹饰如流水般在地面蜿蜒,孔子圣像在光影变幻中焕发新生,《论语》经典随虚拟竹简次第舒展,构筑起流动的文化长廊。卫风市集创新打造“五感体验空间”,古韵画舫载着《诗经》投影破浪而行,身着汉服的少女执灯游玩的画面频频“霸屏”社交媒体,实现传统文化与科技时代的情感共振。

非遗技艺的场景革命

每晚8时30分,龙湖水岸准时上演视觉盛宴。非遗打铁花技艺经创新编排,“水上飞人”手持火壶凌空起舞,1600℃的铁汁激荡出漫天金雨,湖面倒影将“火树银花”的盛景延展成震撼的立体画卷,单场观众峰值突破8000人次。风筝节则巧妙嫁接亲子互动元素,百米巨龙风筝引领数百只彩鸢共绘“龙腾九天”的壮丽图景,传统技艺在欢声笑语中完成代际传承。

数字赋能的沉浸叙事

科技手段在此次活动中扮演着“文化翻译官”角色。500架无人机编队以天为幕,将西水坡遗址的“中华第一龙”图腾复现苍穹,古老文明符号与现代光电艺术碰撞出震撼的视觉诗篇。激光水幕秀突破物理边界,《茉莉花》旋律驱动百米水柱翩跹起舞,水珠在空中凝结成转瞬即逝的光影璎珞,构筑起“声光电水”四维交织的奇幻世界。智慧文旅系统更显巧思,“一张图”实现桑葚采摘的精准导航,“四个一”服务体系串联起健康讲座、诗词展演等,科技不仅提升桑葚采摘体验,更优化了文旅产业链效率。

产业联动的乘数效应

10.2万余人次的客流涌动,催生出强劲的经济脉动。卫风市集内,以《诗经》篇章命名的特调奶茶引爆社交平台,非遗美食长廊单日营收连续破万;滨河商业街夜间经济占比达65%,带动周边酒店入住率不断提升。农文旅融合释放叠加效益,桑葚采摘体验季通过“种植—加工—体验”三产联动,实现亩均效益提升30%,开辟出乡村振兴新路径。

文旅融合的范式创新

示范区的破局之道,在于构建“文化解码—科技赋能—场景再造—产业衍生”的完整生态链。其以文化为魂、现代科技为翼、沉浸体验为桥的模式,既破解了文化传承的当代性难题,又规避了同质化竞争陷阱。随着湖心岛水岸剧场等项目的推进,“白+黑”“水+陆”的全域文旅格局日渐清晰,濮阳正从文化资源大市向文旅产业强市加速蝶变。

这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深度对话,不仅创造了可观的经济价值,更激活了城市的文化自信。当千年文脉邂逅数字创意,当静态遗产转化为动态体验,示范区以创新实践证明:文旅融合的终极价值,在于让文化遗产活在当下、服务当代。这种“以文化人、以旅兴业”的探索,正在黄河之滨书写着新时代的“诗与远方”。⑨

本报记者 侯科建

2025-05-07 文旅融合新标杆 1 1 濮阳日报 c158993.html 1 千年文脉邂逅现代创意 绘就城市活力新图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