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教苑拾萃

重视儿童精神空间的建设

市子路小学 邓宁宁

当我阅读《童年的异化与回归》这篇文章时,被其标题所吸引:异化与回归,原来关于儿童的研究领域竟包含如此多的专业术语,确实,文献阅读颇具挑战性,许多观点和认知超出了我的视野,因此我更需持续阅读。随着深入探究,文献的魅力愈发显现。

在文献中,我注意到“私密化的家庭空间压抑童年”这一议题,这让我回想起五年级开学初的家长会上,我曾向家长们强调营造一个轻松的家庭氛围的重要性。通常,提及家,我们会感到放松,可以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情,哪怕是一下午什么都不做,只是发呆也无妨。但对于孩子来说,他们似乎并不像成人那样感到轻松自在,私密化家庭空间的休闲特性被削弱,过多的规则限制和同伴互动的减少抑制了儿童的天性。再加上如果父母工作繁忙,陪伴孩子成为一种奢望,那么放松和松弛就可能变成两个极端:要么极度孤独甚至封闭内心,不再愿意倾诉;要么变得异常放纵,毫无敬畏和界限感,这显然不是家长所期望的。

小时候,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话:在家要乖;不要乱动妈妈房间的东西;不许……不能……不可以……家庭空间无形中变成了儿童仅能停留的一块固定区域,家中的某些地方也不再是他们可以随意前往的地方。站在成人的角度,可以理解这些所谓的“规则”:可能是出于对孩子安全的考虑,或者是其他出于好意的理由,但对儿童来说,我们应当表达歉意,这些“规则”表面上看似保护,深思之后,这不正是剥夺了他们本应自己获得的“生活或社会经验”的机会吗?剥夺了他们自己感知和判断危险的机会吗?

实际上,成年人在不知不觉中,为儿童设立了无数限制,这些限制多到令人恐惧的程度,逐渐成为儿童空间和心灵上的压抑源泉。这让我想起一届又一届的孩子们,在日记本中不止一次地表达出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快快长大,寻求独立自主。

是的,对于成年人来说,这篇论文让我深感内疚,我想阅读此文的你也会有所共鸣吧,让我们尝试放手,真正地将儿童空间归还给他们,为童年腾出一片属于他们自己的天地,让他们在本应属于自己的空间里自由自在地成长吧!

2025-05-13 市子路小学 邓宁宁 1 1 濮阳日报 c159256.html 1 重视儿童精神空间的建设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