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不仅是城市的形象和窗口,更记录了城市发展的历史和足迹,是城市的文化名片和文脉传承。2023 年7月,市委书记万正峰在濮阳市博物馆(以下简称“市博物馆”)调研时,要求切实发挥博物馆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重要场所的作用,使博物馆真正成为城市的文化标杆和精神家园。
彼时的市博物馆,还是国家三级博物馆,正全力改造提升中,文物展厅尚未对外开放,游客也比较少。距万正峰书记调研已近两年,市博物馆怎么样了?都有哪些变化和提升?这两年都发挥了什么作用?在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记者前去市博物馆采访,发现其正日益成为市民的精神文化新家园。
从文物中感受濮阳历史
5月15日,正值周四工作日,市博物馆历史基本陈列一厅内游客不多,柔和的灯光下,一件件文物熠熠生辉。中原油田职工李强站在“中华第一龙”展位旁,一边看一边拿手机拍照。李强告诉记者,他在四川普光气田上班,这段时间回来休假,就想来市博物馆看看。“从博物馆的这些文物中,我看到了濮阳的历史。”李强说。
目前,市博物馆的文物展厅,分为历史基本陈列一厅和历史基本陈列二厅。事实上,两个文物展厅能对外开放实属不易。曾有好几年,受制于消防条件、安防设施等限制,市博物馆不具备开馆条件,上万件文物藏品只能放在仓库中,广大群众因无法参观历史文物、感受濮阳厚重的历史文化而感到遗憾。在市政协的持续推动下,在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关注和支持下,在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市博物馆得以改造提升,文物展厅也于2023 年国庆节正式对外开放。
市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馆馆藏文物万余件(套),藏品种类齐全,质地优良,文物年代确切,延续完整。其中,国家一级文物7件,镇馆之宝有西汉“大泉五十”铜钱范、北齐青釉覆莲四系罐、唐绞胎瓷枕等。从新石器时代的石磨盘、战国时期精美的铜带钩,到诙谐传神的东汉绿釉庖厨俑,以及体现盛唐气象造型别致的执壶,再到宋元明清精彩纷呈的瓷器,充分见证了濮阳悠久历史文明的绵延不绝与灿烂辉煌。
目前,受条件限制,历史基本陈列一厅共展出文物193 件,历史基本陈列二厅共展出文物399件。一厅以龙山文化、仰韶文化期间的文物为主,绝大部分文物出土于西水坡遗址。其中,一厅最受关注的莫过于“中华第一龙”,虽然原文物已安放于国家博物馆,但市博物馆的“中华第一龙”蚌壳,是真真切切从西水坡遗址出土的。二厅除了国家一级文物外,李亨墓、澶渊之盟、唐兀公碑等,也都很受游客关注,见证了濮阳厚重的历史积淀。
除了两个文物展厅,改造提升后的市博物馆,楼道内、大厅墙面上,甚至柱子上,都有着丰富的濮阳历史文化符号。可以说,这座博物馆,真正浓缩了濮阳的城市历史。
文创产品让人们“把博物馆带回家”
市博物馆二楼大厅内,摆放在柜台、悬挂于墙面上的各类文创产品吸引了记者的注意。这是市博物馆发挥自身优势,将文物、文化和旅游融合而制作出来的。
市博物馆冰箱贴的造型,全部来自市博物馆的珍贵文物,做工精美,价格35元至128 元不等。印有博物馆各种文物图案的漆扇,游客可根据自己的爱好“私人订制”,每把30 元。文物图像与濮阳文化名片麦秆画相结合,制作出来的麦秆画作品,同样呈现出历史和文化的厚重。此外,还有高足杯、摆件、瓷器产品,看起来既精美又上档次。
这些文创产品深受人们的欢迎,每逢节假日都有不少人购买。2024 年,市博物馆带着这些文创产品,随省文旅厅到华南、大湾区、福建、江浙等地推介时,受到了众多参会者的青睐。
近年来,在“博物馆热”的带动下,文创产品深受人们尤其是年轻人的喜爱。随着文创产品的兴起,曾经“高冷”的博物馆变得亲切而触手可及,市博物馆紧跟文旅风口,设计制作了系列文创产品,这种“把博物馆带回家”的体验,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更在无形中传递着文化的力量。
此外,市博物馆还根据馆内的贵重文物造型,制作了两套打卡章。游客可购买市博物馆制作的带有文物图案的打卡本盖章,也可拿着空白本免费打卡盖章,真正“把文物带回家”“把博物馆带回家”。
数字化和人工智能让博物馆更“年轻”
“您好,您现在置身于濮阳市博物馆历史基本陈列二厅,厅内共展出399 件文物……”站在二厅门口,打开手机,搜索微信小程序“翼讲解”,找到濮阳市博物馆,小程序即可能根据您所在的位置为您介绍展厅情况。这种“智能讲解员”,让人耳目一新。
事实上,现在的市博物馆,随处可见数字化的呈现。在一楼大厅的智慧大屏上,不断闪现着各种文物。游客只需轻轻一点,即可出现该文物的介绍,非常方便。
“您好,我是‘濮小慧’,濮阳市博物馆的智能助手,很高兴为您服务,请告诉我您的问题,我会尽力帮助您。”在市博物馆二楼大厅的电子屏前,穿着汉服的“濮小慧”总能吸引众人的关注。这是市博物馆接入Deepseek 软件开发的博物馆智能助手。游客说出问题,“濮小慧”第一时间搜索回答。除了市博物馆本身的内容外,游客还可提问其他问题。每逢节假日,“濮小慧”面前都排满了体验人工智能的游客。
改造提升后的市博物馆,热情拥抱数字化,通过数字化和人工智能技术,让文物“活”起来,为游客带来更为新颖丰富的体验。
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博物馆更“亲民”
市博物馆二楼大厅的一面墙上,悬挂着几十张小朋友的绘画作品。这些绘画作品,是小朋友在市博物馆“五一”开展的青少年体验课上完成的。这样的体验课,市博物馆每周六都会开展。
不光是青少年体验课,近两年来,每逢周末和节假日,市博物馆都会结合节日特点和博物馆实际,开展多项独具特色的活动。以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为例,假期期间,市博物馆精心策划了“文博天下 五月寻宝”文化体验季活动,通过展览更新、互动体验、教育分层与科技助力,构建“可触、可感、可学”的文物保护与科普体系,提升文旅吸引力,推动了文化遗产的公众化传播,吸引了众多游客沉浸式感受历史与文化的魅力。活动期间,累计接待游客2.3万人次,日均客流量达3800人次,线上活动参与人数超3万人次。活动中,游客通过互动游戏、手工体验等趣味形式,潜移默化传递文物保护理念,强化了对文物历史价值的理解。
市博物馆负责人介绍,如何让文化资源活起来,这是博物馆面临的挑战。市博物馆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打造多层次多元化的活动项目,两年200 余项大大小小的活动,打通了公共文化场馆与博物馆新型空间的界限,让市民在全新的互动体验中,感受到文化的多元与丰富,从而使博物馆变得更亲民。
精神文化新高地,千年文博展新颜。就在完成提升改造后不久,濮阳市博物馆成功晋升为国家二级博物馆。“今后我们将继续努力,坚持保护第一、传承优先,合理开发利用博物馆资源,不断拓展博物馆的文化半径,让文博的灯火点得更亮,让博物馆为群众的精神世界提供更丰厚的滋养。”市博物馆馆长赵红说。
本报记者 袁冰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