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文明让城市蝶变花开

—— 推动创建『文明城市』向建设『城市文明』转变的濮阳实践

文明是一个城市的灵魂,也是一个城市最美的风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濮阳市委、市政府深入践行精神文明建设是为了人民幸福美好生活的宗旨,将“城市文明”建设作为城市发展的核心动力,充分发挥文明培育成风化俗作用、文明实践阵地保障作用、文明创建基础支撑作用,推动“行政任务驱动”向“全民价值认同”转型,实现由创建“文明城市”向建设“城市文明”的整体跃升,探索出一条以文明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濮阳路径。

2025年5月23日,我市再次蝉联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成功实现“四连冠”。喜讯传来,整个濮阳为之沸腾,欢呼声、雀跃声、鼓乐声,以及街头巷尾广大市民洋溢的爽朗笑语声,相互交融在一起,奏响了一曲雄浑激荡、扣人心弦的新时代凯歌。面对沉甸甸的荣誉,濮阳人民没有沾沾自喜、止步不前,而是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迈进!

坚持人民至上:实现城市功能品质升级

近年来,濮阳市委、市政府深入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将精神文明建设深度融入城市发展脉络,跳出传统创建框架,坚持从“面子”向“里子”延伸,从“阶段化创建”迈向“常态化治理”,从追求“创建指标”转向聚焦“民生温度”,将文明具象为可触摸的生活图景,成为城市的内在气质和鲜明标识。

逻辑升维:从“管理城市”到“治理共同体”的破题。

从创建“小切口”到群众“大利益”。通过“问题发现、问题整改、成效反馈”三大关键抓手,将背街小巷整治、老旧小区改造等一系列民生“微实事”逐步转化为提升城市品质的治理“大工程”。濮阳“最多跑一次”改革以办事窗口为突破口,通过数据共享、流程再造等微创新,累计减少群众跑动次数1.2亿次。

从“指标达标”到“文明内生”。2024年出台《濮阳市临时市场、早夜市及便民疏导点管理办法》,在不影响市容环境、百姓需求、食品安全、消防安全、应急保障等的情况下,设置43处临时市场、早夜市和便民疏导点,明确运营主体及责任人,要求落实专人维护、日常经营、交通秩序等规章制度,落实垃圾日产日清、及时消杀消毒等环卫措施,持续规范管理秩序、提升服务质态。

从“日常监督”到“延时服务”。城市管理部门加大对早夜市营业期间周边道路环境卫生的监督检查力度,延长夜市周边路段、繁华地段、重点路段夜间巡回保洁时间至22时,延长夜市周边贝盟、天龙、卫河、振北、大化、扶余等10座垃圾转运站夜间开放时间至22时,确保夜市产生垃圾及时收运,城市夜里更亮了、更净了,烟火气更浓了。

实践创新:技术理性与人文温度的双向奔赴。

从“民生工程”到“民心工程”。城市管理部门围绕省、市民生实事目标任务,将文明创建与城市管理有机结合。2025年,全市持续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提升,计划改造老旧小区93个,主要包含小区内道路、排水、停车、照明等设施,涉及居民23540户。新建城市雨水管网6.3公里,改造雨水管网1.8公里;新建污水管网10.8公里,优化城区河流生态。同时,继续高标准新建“口袋公园”,提升颐和、濮水、德胜等10个公园绿化景观,完善照明、体育健身等设施,以“绣花功夫”全面提升城市治理精细化、智慧化、人性化水平。

从“景观改造”到“场景融城”。15分钟生活圈“动态优化”系统,是数字治理的精密实验——通过实时更新的热力图、需求热词分析,绘制98%覆盖率的精准服务图。对基层探索的社区花园共建、夜市经济管理、老旧小区改造等30项改革试点,设立风险补偿基金,消除治理创新后顾之忧。这种“技术赋能”与“价值赋魂”的共振,让治理创新超越工具理性层面,在智慧车棚的充电桩上、加装电梯的连廊里,书写着“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具象注脚。

从“快速反应”到“平安濮阳”。公安部门按照“1、3、5分钟”快速反应机制,科学合理安排勤务、投放警力,采取步巡、车巡、视频巡、无人机巡、网上巡等方式,加强巡逻防控,提高见警率、管事率。根据夜间经济时段峰值差异,重点加强商场、广场、景区、夜市摊点等夜间活动频繁区域巡逻防控,最大限度清除社会面风险隐患,市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

从“交通安全”到“文明出行”。在濮阳的大街小巷,市民群众、外卖小哥头戴安全头盔、车辆配有定制车牌、行车规范且礼让行人的景象,成为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市交管部门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一人一车一码”管理工作,精准追溯骑手身份信息,做好违章车辆记录并定期通知有关企业和个人。目前,全市电动车、三轮车上牌率100%。

成效印证:微笑曲线与人本共情的温度算法。

从“建起来”到“潮起来”。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市图书馆新馆全面投用,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建成中原油田展览馆、华夏神木博物馆,盘活闲置八年的老杂技厅改造为龙都剧院,“濮阳八景”形成“一景一IP、一步一故事”的沉浸式体验链,全网曝光量突破2.1亿次的清丰蘑菇点灯成为全国爆款……一个个文化场所的打造,点燃市民群众的“期待值”,成为市民和政府之间的“黏心剂”。

从“群众需要”到“文化下乡”。在市城区颐和社区举行的“传统文化进社区”评比活动现场,原创舞蹈《濮阳老家》、现代豫剧《铡刀下的红梅》、现代京剧《红灯记》选段联唱等15个节目接续上演。专家现场对参演节目打分点评,根据遴选结果,充分考量城市社区及城乡接合部农村演出时间、地域、受众的差异,精心编排剧目,将多彩暖心的文化活动送到群众心间。“群众需要什么,我们就送什么。”各文艺演出小分队从社区广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走进农村文化舞台、村委大院,走到群众家门口,找块空地就演、放下行头就唱,打破了剧场的围墙,拉近了观演的距离。

从“文化惠民”到“文明实践”。2024年以来,组织“有才你就来”“文艺+”(理论宣讲、普法宣传、医疗健康、知识科普、志愿服务)进社区、进村镇活动2100余场,惠及群众350万余人次。近在咫尺的演出使观众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让广大群众真正感受到党的声音就在身边、美好生活就在眼前。2025年,“文艺+”进社区活动被列入我市十大民生实事项目,文化惠民不再是单向输出,而是全民共创的狂欢。

厚植文明沃土:深化“城市文明”的全民响应

近年来,濮阳市委、市政府准确把握建设“城市文明”的内在要求和本质属性,聚焦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抓住百姓日常生活中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出台《濮阳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濮阳市住宅物业消防安全管理办法》《关于市城区文明养犬的通告》等多部法规和管理机制,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不断提升市民素质。

赋权机制:技术赋能与民主深化的双重觉醒。

从“民有所呼”到“我有所应”。在《濮阳新闻》开设《文明会客厅》栏目,深化全民创建共识。拓宽获取民生诉求的渠道,完善民意收集响应机制,持续充分利用12345热线、新媒体平台等,及时链接群众需求,处置化解各类群众关切的问题,让每一条上传的窨井盖破损信息、每一帧拍摄的占道经营画面,都成为城市治理的引擎,让市民从“问题承受者”变为“治理传感器”。

从“事不关己”到“多元协同”。探索“社区治理合伙人”机制,引入物业、商户、居民组织共建“社区议事会”,在停车管理、商铺外摆、老旧小区是否加装电梯、绿化带是否改建停车位等议题中形成自治公约,通过“提议—协商—票决”的民主程序,矛盾化解率提升至92%,实现了多元主体协同共治。

从“公益体检”到“心理健康”。全年开展新业态劳动者公益体检,为市城区2500名符合条件的快递员、外卖员、网约车司机、出租车司机等免费体检;在“户外劳动者爱心驿站”,为市城区3000名环卫工人等开展公益体检;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活动500场,覆盖在校学生5万人次。这些惠民举措,从各个层面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市人民代表大会公告(第四号)显示,从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推动基础教育提质扩容、加强基层医疗卫生能力建设、提升养老服务水平等10个方面,向社会公开2024年度民生实事项目满意度测评结果,其中9项满意度92%以上、基本满意度5%以上;唯有缓解群众“停车难”1项满意度85%、基本满意度11%。这些数字的背后,折射出基层治理从“替民做主”升维至“让民做主”。

(下转第三版)

2025-05-27 岳春青 李红铎 王国胜 —— 推动创建『文明城市』向建设『城市文明』转变的濮阳实践 1 1 濮阳日报 c159888.html 1 文明让城市蝶变花开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