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上午,烈日炎炎。市博物馆一楼大厅的青少年教育主题体验课课堂上,20名学生聚集一堂,学习夏日消暑小妙招。
“这个青少年教育主题体验课内容非常丰富,两年来我几乎每周都会带孩子参加。”市民秦女士正带着上小学五年级的孩子,跟随老师一起制作水果切片。
来到位于二楼的历史基本陈列一厅和二厅,只见不少市民正趁着周末在这里观赏文物。“咱濮阳出土的文物还真不少,每一件文物都好像在诉说着濮阳厚重的历史。”中原油田职工王浩告诉记者,前段时间他结合油田的历史制作了文创产品“小磕机”,受到不少市民喜欢,听说濮阳市博物馆也有不少文创产品,就过来参观学习。“前些年我来过市博物馆,那时候文物展厅还没开,基本都是一些书画展览,可看的、可玩的东西都不多,现在这里发生了太大的变化。”王浩说。
正如王浩所说,市博物馆的变化,是最近两三年的事情。
成立于1984年的濮阳市博物馆,2011年正式对外开放。市博物馆内藏文物万余件(套),藏品种类齐全,质地优良,文物年代确切,延续完整。但前些年,受制于消防条件、安防设施等限制,市博物馆不具备开馆条件,上万件文物藏品只能被安放在仓库,广大群众对不能参观历史文物进而感受不到濮阳厚重的历史文化表示遗憾。2021年,市政协在深入调查了解、广泛听取意见、充分研究论证的基础上,站在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濮阳发展负责的高度,提出加快市博物馆建设的政协方案,并持续跟踪关注,呼吁、促成对市博物馆提升改造。2023年,市委书记万正峰到市博物馆调研,逐级逐层查看楼层框架结构,详细了解文物保存保护情况,与政协委员、相关部门一起为沉寂多年的市博物馆“把脉问诊”,强调要提升文物保护利用水平,让博物馆成为城市文化标杆和精神家园。
在此情况下,市文广体旅局克服重重困难,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了对市博物馆的提升改造。2023年国庆节,市博物馆两个文物展厅正式向游客开放。濮阳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不再仅仅停留在历史典籍的记载和人们的口口相传中,而是承载在博物馆内每一件古老的文物里。无论是本地市民还是外地游客,都能从一件件文物中,触摸到濮阳的千年文脉。
“博物馆文物展厅开放第一天我就去看了,作为一名文史工作者,内心真的很激动。”市政协文史委主任马洪涛至今还记得2023年国庆节去参观市博物馆的激动心情。
一件件古老的文物见证着历史,而文物的焕新又彰显着文博工作的现代化。近两年来,市博物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相继开发了“濮小慧”助手、翼讲解、AI机器人、线上博物馆等,让千年文脉焕发时代的光彩。同时,市博物馆还开发了以馆藏文物为原型的多种文创产品,让历史变得又潮又好玩。此外,市博物馆结合节假日、时令等特点,每年都开展100项以上的活动,使博物馆变得不仅有说头,更有看头和玩头。
“无论是文物还是各种展览,无论是文创产品还是各种活动,市博物馆都变得更好看、更好玩、更贴近大众了,已经成为很多人节假日重要的打卡地。”6月21日上午,在市博物馆基本陈列一厅参观文物的市民胡一博说。他的话,也说出了众多市民的共同心声。⑩
本报记者 袁冰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