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是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也是服务群众的“神经末梢”。如何激活社区治理效能,提升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南乐县开元办交出了一份创新答卷——通过“组织嵌入、网格嵌入、社群嵌入”三大维度,精准锚定社区善治的经纬度,探索出一条整合资源、多元共治的社区治理新路径。
组织嵌入:筑牢红色堡垒,服务直达“家门口”
开元办将建强基层党组织作为社区治理的“定盘星”,着力将有形组织转化为有效治理。
支部建在小区上。率先推行“一小区一支部”模式,构建“街道党工委—社区党组织—小区党支部”三级组织架构,确保党的组织和工作在居民身边有效覆盖。
阵地服务最大化。秉承“办公最小化、服务最大化”理念,高标准建设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以兴国社区为例,该社区精心打造集管理、服务、教育、保障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内设便民服务中心、“春燕工作室”、党员活动室、亲子阅览室、老年活动室等功能空间,有效丰富了党群服务中心的功能。
服务下沉“零距离”。在便民服务中心设置一站式服务窗口,让居民“少跑腿、快办事”。各功能室有效利用:便民大厅在清晨、夜晚变为瑜伽室;“春燕工作室”汇聚多方调解力量,化解矛盾纠纷;活动室课程丰富,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阅览室、老年活动室成为亲子互动、老有所乐的乐园。策划四季主题系列活动,从运动会到“清凉一夏”“温暖冬日”,让党建服务温暖可及,党群服务中心真正成为居民的温馨家园和心灵港湾。
网格嵌入:织密“精微”网络,治理覆盖无死角
开元办运用网格化思维,整合资源,实施精细化管理,以“小网格”撬动“大治理”。
“1445”机制精耕细作。泰和社区探索的“1445”工作机制是典型代表。“1”即社区党组织领导核心;“街道办—社区—小区—楼栋”组成的“4”级网格层层压实责任;党员、老干部、志愿者、社会组织“4”类群体发挥公益力量;支部过硬、共建共享、宜业兴业、平安法治、幸福和谐“5”个成效目标引领工作方向。
楼栋长激活“末梢神经”。从退休干部、在职党员、专业社工中选出276名楼栋长作为四级网格员,是机制运转的关键。他们每日穿梭在楼宇间,化身政策“宣传员”、安全“巡查员”、矛盾“调解员”、民意“信息员”,将服务管理的触角延伸至最末端。
多元联动成效显现。通过网格联动,健康义诊、安全讲座、环境整治、志愿服务等活动精准落地,考核激励、议事协商等制度不断完善,居民参与热情高涨,文明劝导队、环境监督队等自治小组气氛活跃,社区环境进一步提升,人文氛围更加浓厚,治理网络越织越密,居民生活更安稳有序。
社群嵌入:激发自治活力,唱响共建“大合唱”
开元办深谙“民事民议民决民办”之道,着力激发社群内生动力,构建多元共治格局。
搭建协商桥梁。指导辖区各小区成立业主委员会和物业监督委员会,为社区、物业、住户搭建常态化沟通协商平台,畅通居民参与小区公共事务决策和执行的渠道。
温莎尚郡小区的“自治”转型。林海社区温莎尚郡小区曾存在物业与业主沟通不畅、服务不到位等问题。在开元办的指导下,小区于今年2月成功选举产生第一届业主委员会,成员包含党员、创业先锋等代表性业主。业委会的成立,为解决矛盾、提升服务、实现小区由“乱”到“治”的转变奠定了坚实基础,让“民主管理、由民做主”成为现实。
聚合内外力量。充分动员退休党员、热心邻里、志愿者队伍等群体,成立各类自治小组。积极对接全县38支志愿者服务队资源,开展敬老助老、健康义诊、矛盾调解、红色教育等活动270余场,服务群众2000余人次,形成了“民事民办、自我服务、内外兼修”的生动局面。
从党群服务中心的“暖心港湾”,到“1445”机制的“精细网格”,再到业委会引领的“自治引擎”,南乐县开元办通过“组织、网格、社群”三维深度嵌入,成功锚定了社区善治的精准坐标。这不仅是治理结构的优化,更是治理理念的升级,强化了党建引领的核心地位,激活了社会参与的源头活水,提升了服务民生的效能温度,为构建和谐宜居、充满活力的现代化社区提供了可借鉴的“开元样本”。
全媒体记者 王献伟
通讯员 苗利民 宋娟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