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前县是刘邓大军强渡黄河的革命老区,军民团结、浴血奋战凝成的“渡河精神”已被明确记载为当地红色基因的核心载体。近年来,台前县人民法院立足“渡河精神”,将红色基因融入司法实践,把服务保障革命老区振兴发展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探索出一条“红色司法促振兴”的特色路径,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法治动能。
深植红色基因 筑牢司法为民根基
该院充分发挥革命老区红色资源优势,将“渡河精神”深度融入司法实践,着力打造特色鲜明的“红色法院”品牌。
强根铸魂抓教育。该院将红色教育纳入队伍建设长效机制,组织干警赴刘邓大军渡黄河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开展沉浸式学习,通过实地参观、聆听老党员讲述革命故事等方式,强化司法为民理念。打造“渡河精神墙”文化阵地,以图文影像形式生动展现“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依靠群众”的精神内涵。
淬炼担当重实践。该院建立院领导带头机制,定期组织干警深入红色村落开展普法宣传活动,通过座谈交流、入户走访等方式宣讲反诈知识和国家安全法,同步收集群众司法需求。在诉讼服务、审判执行等关键岗位设立党员先锋岗,推行“党员领办难案”机制,切实将红色精神转化为提高结案率、调解率等审判质效指标的工作实效。
延伸服务触角 精准对接乡村需求
该院立足乡村振兴战略需求,不断在司法审判和多元解纷领域创新服务机制。
红色调解促和谐。该院依托人民法庭地理优势,构建“党建+红色调解”工作体系。充分发挥村组干部、老促会成员、老党员、乡贤等“能人说事”作用,将红色文化蕴含的团结、奉献、公正融入调解过程。灵活运用“田间法庭”“院落调解”“村坝议事”等形式,高效化解土地承包权、经营权、相邻权等乡村常见纠纷。在处理打渔陈镇某村土地纠纷时,该院邀请村干部还原历史事实,辅以法律释明和“红色家风”故事,促成纠纷就地化解,实现了“矛盾不出村”治理目标。
红色网格强联动。在台前县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建设的框架下,建立“法院+网格”协同治理机制,选聘村“两委”成员、老党员等担任法治网格员,承担矛盾排查等职能。与县公安、司法等部门联合构建“网格吹哨—部门报到”工作闭环,即网格员发现邻里纠纷后,通过综治中心即时反馈至人民法院,法官联合调解组织上门调解,防止矛盾升级。
创新工作机制 提升涉农司法效能
该院积极推动司法资源下沉基层一线,构建“党建+法治+治理”三位一体的工作体系。
红色课堂护未来。该院针对农村留守儿童法治教育需求,推动实现全县中小学法治副校长全覆盖。联合县老促会创新开展“红色基因+平安校园”主题活动,将刘邓大军强渡黄河等革命史实与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知识有机融合,通过“红军纪律故事”诠释诚信原则,用“军民鱼水情”案例解析反欺凌立法要义,进一步提高了法治教育感染力。
红色巡回暖民心。针对农村留守群体司法需求,该院创新设立8个乡村巡回审判点,构建“红色司法服务圈”。一是创新审判形式。选取赡养纠纷等典型案件开展“红色院落庭审”,通过播放红色家风视频,促成赡养案件当庭履行,收到“审理一件、教育一村”的效果。二是延伸普法服务。组织开展“田间普法”活动,重点宣讲土地承包等法律知识,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的乡村法治生态。三是培育法治风尚。将革命传统融入案件审理,在彩礼纠纷中援引“革命婚礼”事例,推动形成“婚事新办”村规民约,使相关纠纷同比下降。在审理一起老人赡养纠纷案件时,该院创新采用“村室法庭”形式,组织村干部及村民代表现场旁听,并播放革命先辈“孝老爱亲”教育视频,感化子女当庭承诺履行义务。
红盾护企助产业。该院立足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需求,创新建立“三位一体”企业法治服务体系。一是精准服务机制。聚焦羽绒加工、汽车零部件两大支柱产业,成立专业化“企业法治体检中心”。由院党组成员带队,通过实地走访、邀请座谈等方式,为乡镇企业、民营经济等乡村振兴主力军提供“法治体检”50余次。二是风险防控体系。通过大数据分析近3年涉企案件,梳理出合同纠纷、货款追索、知识产权三大风险领域,编制《涉企法律风险防控提示100条》,帮助企业完善风控体系。三是长效保障举措。建立“一企一档”服务台账,为企业提供合同管理、商标权保护、劳务用工等专业指导100余次,护航企业发展。
“作为革命老区司法机关,我们始终把服务乡村全面振兴作为重大政治任务。”该院党组书记、院长郭循利表示,将深入践行新时代“渡河精神”,通过构建“诉源治理+司法服务+法治宣传”三位一体模式,延伸司法触角,深化基层社会治理,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优质司法保障,助力绘就“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壮美画卷。
李成涛 孙立行 王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