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东天山的积雪映照法治的晨光时,一位来自黄河岸边的女法官正在用调解笔记述边疆故事。自2024年3月援疆以来,范县人民法院审委会专职委员、一级法官李艳挂任新疆兵团十三师中级人民法院行政庭庭长。她以100%的结案率和38天的平均审理周期刷新了审判效率,更用“葡萄地浇水纠纷”联动化解等典型案例,让“枫桥经验”在戈壁滩绽放新芽。从16万元水费争议调解到4000元装修纠纷撤诉,无论标的额大小,她让法律条文有了温度,使司法裁判成为民族团结的“连心桥”。
正如她在援疆日记中所写:“司法的生命力,在于让每个边疆群众都触摸到公平的质感。”
刚柔执槌,天山脚下解企忧
“罚款和水费我们缴。有了机井使用,公司的经营不会再受影响了,为法院点赞!”一露天游乐场负责人袁某紧握李艳的手激动地说。这场涉及16万元水资源费与罚款的纠纷,曾让这个企业步履维艰。
李艳甫抵兵团第十三师新星市,便遇此棘手案件。某文旅公司因取水问题被重罚,导致企业生存受困。对此,李艳和同事10余次深入企业和水利部门,在执法刚性与企业存续间寻找最优解。调解桌上,她既阐明法律红线不容触碰,更设身处地分析企业用水刚需与营商环境之重。最终,双方达成协议:企业及时缴纳款项,水利部门保障其后续规范用水。
法润心田,细微之处见真情
“太感谢了,李法官!我以后知道该怎么做了。”装修工姚某撤回上诉后,脚步轻快地离开了法院。一场因4000元材料费引发的纠纷,在李艳的耐心释法后被悄然化解。
姚某一审因证据不足败诉后满腹委屈。庭审后,李艳并未简单维持原判,而是细致剖析证据规则,并指导姚某“装修合同怎么签,欠条怎么写”,使姚某豁然开朗,并当场撤诉。“我们带着温度秉公执法,当事人信服了,自然就知道以后该怎么做了。”李艳表示。
秋日的法庭上,另一起5万元欠款案调解成功后,徐某一句“钱收到了,还没写收条呢”引得借款人李某爽朗一笑:“在法院还用担心吗?”徐某李某二人本是远亲兼老乡,因债务纠纷让亲情蒙尘。李艳巧妙唤醒了双方的情义,当李某当场微信转账时,隔阂随欠款回还一同消融。
同时,李艳还将法治之光播洒至田间地头:在红星四场宣讲家风家教,深入少数民族群众中传递爱国情怀,在师市党校为执法骨干解疑释惑……2024年,共开展普法活动12次,惠及群众500余人次。
疏源浚流,联动化解治理难
2024年冬季,一起棘手的“葡萄地浇水纠纷”摆在了李艳的案头。刘某与卢某因浇水积怨已久,公安机关处罚后反引发连锁诉讼——卢某质疑处罚不公提起行政诉讼,刘某则另案索赔8万元。
李艳深知,单靠裁判治标不治本。她果断启动府院联动机制,组织法院、公安、团场及连队召开联席会。“浇地用水问题不解决,矛盾就断不了根!”她带领团队多次深入现场进行协调,推动各方聚力解决灌溉顽疾。当水源之争终于化解,卢某和刘某的心结亦随之解开,并主动撤回了所有诉讼。
李艳以“疏源浚流”的智慧,推动建立行政争议实质化解机制,起草府院联动工作方案,参与撰写审判白皮书,将“枫桥经验”深深扎根于兵团热土。
今年4月,东天山积雪初融。在十三师中级人民法院食堂,同事们突然捧着蛋糕与长寿面围住了李艳,让她瞬间湿了眼眶。在这远离家乡的日子里,这片土地用亲人般的温情拥抱了她。
从黄河岸边到天山脚下,李艳将勤勉与热忱深深镌刻在边疆司法事业的年轮里。当法治的溪流浸润戈壁荒漠,司法的温度便化作民族团结的坚韧纽带。
全媒体记者 张洪中
通讯员 阿尔达克 张宁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