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综合

当手机成瘾吞噬生活,我们在刷什么?

魏晓阳

70岁奶奶因沉迷手机导致2300度超高度近视,15岁少年长期通宵玩手机突发心肌炎去世,35岁女游客模仿“网红打卡”坠车身亡。这些触目惊心的案例背后,一个共同的“凶手”日益引发社会关注和思考。《中国移动互联网流量年度分析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底,我国移动互联网月独立设备数14.34亿,用户单日使用时间达4.4小时。在这个人人离不开手机的时代,我们似乎陷入了一场无声的精神困境。

手机成瘾又称手机依赖,是指由于不可抑制地高强度使用手机,导致个体出现戒断、耐受和突显等系列症状,并伴随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明显受损的一种依赖行为。神经科学研究显示,那些不断刷新的短视频、游戏胜利的提示音、社交媒体的点赞评论,都在刺激我们大脑的快乐中枢,使之迅速分泌大量多巴胺,这是一种短期的即时奖励机制,让人感到愉悦和放松。然而,多巴胺并不是无限量供应的,长期过度刺激,会让快感的门槛越来越高,耐受性越来越强,大脑就会陷入“刺激——麻木——再刺激”的恶性循环,形成类似依赖的生理机制,最终导致焦虑、抑郁、失眠、注意力涣散,甚至脑功能退化。

若是只看到技术操控,便会忽略更复杂的社会图景。深夜打游戏的“社畜们”,是在释放高强度工作的心理压力;留守儿童闪烁的屏幕那头,连接着千里之外的亲情;子女异地工作、配偶陪伴缺失,使得老年人将情感寄托于虚拟社交。当现实世界无法给予人们足够温暖时,手机便成了临时的情感避难所。于是,我们陷入奇特的矛盾状态:刷手机的人,往往并不享受这个过程。武汉大学一项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万人调查显示,近七成孩子依赖手机维系亲情,代价是现实社交能力的退化。他们通过屏幕拥抱世界,却在信息洪流中愈感孤独,手机成为了填补意义真空的泡沫。

技术本身并无原罪,关键在于我们如何与之相处。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前男子职业篮球运动员姚明提出了关于“动员未成年人开展息屏24小时行动”的建议,表示希望更多人关注电子产品对青少年健康所带来的压力和挑战,让青少年走向运动场,贴近大自然,成为身心健康和意志品格全面发展的下一代。“息屏24小时”的价值,或许不在于形式上的“断舍离”,更多在于唤醒全社会对“数字平衡”的共识。比如,家庭可约定无手机时段,企业可开发“防沉迷”工具,学校可设计更多线下活动等,政府的政策引导、社会的实体支撑、家庭的以身作则、个人的克制意识,缺一不可。

每个忍不住摸向手机的时刻,都是在与内心谈判。或许真正的解决之道,是在数字时代学会做自己的主人——在算法浪潮中保持清醒,在碎片洪流里守护思考,把眼睛和心灵留给真实的世界,留给那些不需要点赞的欢笑和不需要滤镜的晚霞。

2025-07-02 魏晓阳 1 1 濮阳日报 c161555.html 1 当手机成瘾吞噬生活,我们在刷什么?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