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制度创新“干”起来。构建“社区(村)‘两委’干部带头、网格员参与、群众监督”的运作模式,在充分尊重居民意愿、满足居民诉求的基础上,以户为单位建立“积分制”管理台账,制订积分实施细则,重点围绕社区(村居)建设、环境整治、文明新风细化45条标准,建立户级管理台账,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联动、全民参与的积分管理组织体系。截至目前,全市设立“文明积分超市”121个。
——阳光故事“讲”起来。综合运用“线上+线下”宣传策略,不定期开展积分分享活动,邀请参与积分管理的居民分享积分心得、讲述积分小故事,不断丰富活动内容。将积分制工作与基层治理的重点任务有机结合,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到政策宣讲、人居环境整治、矛盾纠纷化解等志愿服务活动中。曾经用于攀比彩礼的晒谷场,摇身变成“文明积分超市”;过去摆满酒坛的堂屋,如今开设了农家书屋。
——积分杠杆“撬”起来。安排专人负责居民的积分申报、登记和发放等事项,积分管理情况实行一月一审核、一季度一公示,确保了群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居民利用积分兑换日常用品,从过去“袖手看”的旁观者,变成了“动手干”的参与者,从以前的“推着干”,到如今“比着干”“争着干”,通过激励引导让群众切实把“社区(村)事”变成“家家事”,从“要我参与”转变为“我要参与”,将“软约束”转化为“硬激励”,激发群众参与移风易俗的内生动力。
攒的是积分,换的是新风。濮阳以“积分超市”探索为支点,采用积分兑换制度让群众参与乡村治理,撬动移风易俗大变革。当积分从纸面走进生活,当善行从倡导变为习惯,一幅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龙都大地徐徐展开。
靶向破立并举,涤荡陈规陋习
濮水河畔,麦浪翻涌的村庄里,一场婚礼正在举行。没有震耳的鞭炮声,没有堆叠的礼金簿,新娘王丽身着简洁红裙,与新郎张强在村礼堂共同栽下一棵“同心树”。村干部老张笑着递上“新风礼包”:“彩礼按村规只收两万元,酒席不超十桌。省下的钱,小两口打算开个电商小店哩。”这幕场景,正是濮阳大地上文明新风吹拂的生动缩影。
——婚俗新风拂面来。针对高额彩礼、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加重群众负担的“顽疾”,濮阳打出“组合拳”:“制度+自治”双管齐下,斩断恶性循环链。要求各村严格执行婚丧事报备制度,明确时间、地点、人数、规模(天数、桌数、宰牲数)及彩礼金额等关键信息。发动群众监督,落实举报有奖,村村张贴举报码。强化常态化监管,各县(区)文明办、民政局组建片区督导组,不定期明察暗访。同时,盘活闲置资源,将村委会场地变为村民集中操办红白事的“共享大厅”,切实减轻群众人力、物力、财力负担。悄然间,一个顺口溜在群众间宣传开来:
“高价彩礼是负担,简办婚礼心更宽;
你我省钱又省力,恩爱白头不差钱。”
——殡葬文明“立”起来。各县(区)成立专项治理专班,紧盯重点场所和人群,目标清晰推进。宣传先行,“线上”(公众号、微信群)+“线下”(标语横幅、入户走访、广播喇叭、倡议书)齐发力,全方位普及文明殡葬、绿色祭祀政策。举办“移风易俗宣传月”集中活动10余场,覆盖群众2万余人。宣传员以“生前尽孝最珍贵,死后风光无所谓;移风易俗树新风,节俭治丧不浪费”等脍炙人口的顺口溜,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引导群众。组织赋能,健全红白理事会章程,强化其宣传、监督、引导职能。监管加力,规范服务价格,严打非法土葬、乱埋乱葬、违规建墓,倡导节俭文明治丧。
——党员先锋“率”起来。抓住党员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和婚丧筹备“关键节点”,严格落实“两报告一承诺”制度,督促其自觉抵制超标宴席和人情攀比,为群众立好标杆。选树身边榜样,开展“文明村户”“好婆婆好媳妇”等评选表彰,嘉奖传承好家风、促进和谐的先进典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实现“表彰一个、带动一片”的示范效应,引导群众自觉移风易俗、文明办事。正所谓,“红白喜事不铺张,党员带头立规章;群众都说这样好,省钱省心又敞亮。”
移风易俗,破的是陈规,立的是新风。濮阳坚持从“小切口”入手,以“小阵地”搭台、“小活动”推动,巧妙撬动移风易俗“大实践”,引导广大群众摒弃陋习,让文明新风扑面而来。
厚植文明根基,激发内生动力
移风易俗,既需要刚性的制度约束,也离不开柔性的宣传引导。濮阳在推动移风易俗过程中,更加注重群众参与、故事分享等举措,让群众成为文明新风的制定者、执行者、评议者和受益者,进而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
——村规民约“硬”起来。指导各县(区)将抵制高额彩礼、反对铺张浪费等内容写入村规民约,特别融入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鼓励各村(居)通过民主协商,明确彩礼上限、随礼标准、宴席规模等具体细则,让移风易俗有章可循。目前,全市2984个村(居)实现村规民约全覆盖,红白理事会等“四会”组织全面建立,形成“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的刚性约束。
——宣传新风“润”起来。在《濮阳日报》、濮阳广播电视台、濮阳网等市级媒体开设专题专栏,推出《移风易俗快板》《婚事新办倡议》等系列短视频,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新理念。市豫剧团精心创排《零彩礼》《别把婚姻当买卖》等文艺节目,通过快板、广场舞等形式巡回展演,让文明新风吹进千家万户。各村(居)利用大喇叭、宣传栏、文艺会演等载体,让移风易俗政策入脑入心。
——长效治理“稳”起来。出台《濮阳市移风易俗领域问题排查集中整治工作方案》,建立“即时提醒、周报告、月总结”工作机制,确保问题及时发现、快速整改。创新开展“每月一主题”活动,通过现场观摩、经验交流等方式推广先进经验。南乐县“老人集体庆生”、范县“文明积分兑换”等特色做法获评省级优秀案例,为全市移风易俗工作树立标杆。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濮阳以移风易俗为抓手,从制度约束到文化浸润,从典型引领到全民参与,用文明实践之笔描绘出一幅乡风文明的生动画卷,让文明新风吹遍龙都大地,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精神动力。
俗易则治,风正则兴。濮阳的移风易俗实践,远非生活习惯的简单更迭,而是一场重塑乡村精神风貌、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深刻变革。从阵地筑基到品牌塑魂,从积分撬动到全民参与,濮阳以文明实践为笔,绘就了生机盎然的“文明高地”新图景。文明新风建设,这场永不停步的“幸福接力”,正将文明新风如春雨般浸润乡村肌理,成为乡村振兴征程中最温暖、最持久的底色,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的全面振兴注入澎湃的精神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