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检察工作正努力书写“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生动答卷。为弘扬新时代河南检察精神,更好地服务大局、担当法治使命,本刊即日起开设《检察官讲述办案故事》专栏。专栏将聚焦一线检察官(助理)践行“三个善于”的典型案例,通过有温度的司法叙事,展现法治中国建设的基层实践,敬请关注。
我是华龙区人民检察院第一检察部的三级检察官助理张爱明。在16年的刑事检察工作中,我参与办理了1426起案件。同事常开玩笑称我为“案件痴人”,因为每当遇到疑难复杂案件时,我的眼睛总会不自觉地发亮。在法庭上,我力求做到逻辑严密、指控有力;面对堆积如山的卷宗,我总能静下心来抽丝剥茧;深入田间地头、走访城中村巷、穿行烟火夜市,追寻真相、捕捉细节,这些早已成为我最熟悉的工作日常。法与情,始终是我职业生涯中指引方向的两盏明灯。
麦茬深处的星火:让司法有温度
2013年9月的一个炎热的中午,被告人孙某紧攥着一封皱巴巴的感谢信,汗流浃背地站在检察院门口。这个身影让我不禁回想起3个月前的场景——他蹲在自家被烧焦的麦田里,泪水滴落在焦黑的土地上。
孙某图省事,点燃了自家麦茬,没想到风向突变酿成大祸,火苗四蹿烧毁了邻居家150亩庄稼。公安机关以故意毁坏财物罪进行批捕。审查时,我反复核查气象记录,一组数据引起了我的注意:起火点附近初始风力仅二级微风,但火势蔓延时风力骤增至六级。“俺真不是成心的啊!”提审室里,这个庄稼汉用布满老茧的拳头捶打自己的额头。那无助的样子让我揪心:如果按故意毁坏财物罪批捕,对这个靠天吃饭的家庭打击太重。
盛夏酷暑中,我第三次踏勘那片焦黑的田地时,脚下的土块发出“咔咔”的声响。案情的关键点逐渐清晰:虽然核实的直接经济损失1.2万元未达到失火罪的立案标准,但邻居家的庄稼确实因此化为乌有。这时,田埂上放羊的王大爷用浓重的乡音告诉我:“那天邪风刮得像驴打滚!”结合气象部门出具的六级大风记录,完整的证据链终于形成。于是,我坚持作出了不予批捕的决定。
孙某获释那天,孙某家属执意送来一篮自家种的西红柿,那红艳艳的果实,是百姓对司法温情最朴素的回应,也点亮了我心中那盏关于“情”的明灯。那一刻我深刻体会到,办案不仅要严格依法,更要用心体察民情。
墨镜后的双面影:蛛网中的较量
叶某某的骗婚案卷宗足有27厘米厚,“娜某某”这个名字像幽灵一样在笔录间反复闪现。被害人董先生那句“那个女人收完8.5万元彩礼就消失了,墨镜从来没摘下过”的话让我印象深刻。当我把所有笔录铺开,“娜某某甲”这个称谓突然跳了出来。“两个‘娜某某’会不会是同一个人?”带着这个疑问,我和助理在深夜,把13本卷宗的时间线一点点编织成一张蛛网图。当发现那个戴墨镜的女子竟同时在殷某的案件中以“娜某某甲”的身份出现时,我心头一震——这绝不是孤案,背后是一张精心编织的骗婚网络。
《逮捕建议书》发出的第二天,蹲守在城中村巷口的侦查员报告目标出现。我赶过去时,一眼就看到了墨镜女子嘴角那颗独特的痣,成了锁定她的关键特征。就在叶某某落网,揭开3起陈年旧案的迷雾之际,董先生正在筹备婚礼,他塞给我的那张喜糖包装纸,我一直珍藏着。这个案例让我深刻认识到,每一起司法案件的背后都承载着当事人的殷切期盼,需要我们以专业素养和执着精神来修复受损的权益。
门卫室的守望:检徽下的誓言
2024年夏天,接手闫某洗钱案时,恰逢丈夫在医院陪护病重的老人。没办法,我只能把8岁的女儿丫丫临时安顿在公安机关的门卫室。“丫丫乖,妈妈办完事就来接你。”给她喷驱蚊水时,看到她小胳膊上被蚊子咬得满是红包,心里很不是滋味。她突然拽住我的衣角,仰着小脸说:“妈妈,你一定要把坏人抓住,别让他们跑掉,好吗?”孩子稚嫩却无比认真的请求,像烙铁一样印在我心里。
这个案子的难点在于证明闫某“主观明知”。我埋首于海量的银行流水,调阅、分析236笔交易记录,终于发现他将可疑资金分散转入11个不同账户的操作轨迹。这个发现,成功锁定了证据链的最后一个环节。凌晨3点,我推开值班室的门,看到丫丫攥着荧光笔趴在桌上睡着了。画纸上,她把我胸前的检徽涂得熠熠生辉。那一刻,所有的疲惫都化作了坚守的力量。
灶台前的安全革命:防患于未“燃”
马某某危险作业案的卷宗摆在面前,辖区5个月里连续发生的5起液化气罐爆炸事故数据触目惊心。走访夜市时,我看到那些蓝色火苗不断舔舐着摊主灶台旁锈迹斑斑的老旧气罐,安全阀的旋钮早已被油垢死死锈住,完全丧失了防护功能。“这罐子用了10年了,结实着呢!”一个小餐馆老板拍着油腻的罐身不以为然。我没说话,默默点开手机,播放了银川烧烤店爆炸现场那扭曲变形的金属残骸的画面。老板脸上的笑容瞬间凝固了,取而代之的是震惊和后怕。
如今,推动开展的“灶台法治课”已成为辖区内餐饮场所的每月固定项目。我知道,这份守护公共安全的努力,比任何起诉书都更有意义。
16年检察路,在我心里,最珍贵的“奖杯”并非褪色的烫金证书。孙某的信笺、董先生的喜糖纸、丫丫的画作,一直珍藏在我的案头——它们承载着当事人的信任、孩童的期盼,是照亮我前行的民心丰碑,也是我不懈点亮正义灯盏的动力源泉。
张爱明 口述
全媒体记者 张洪中
通讯员 王保安 邹艳丽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