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法治周刊

法官办案故事

“一个都不能少!”

2024年初春,濮阳县人民法院执行局的办公桌上16份调解意向统计表散落着。法官王博轻按手机结束通话,听筒里传来最后一个在外省务工的申请人那句“好的,王法官,就按照您提出的方案来执行吧。”他这才长舒了一口气。

事情要从2023年说起。

在濮阳某建筑工地辛勤劳作3个季度的肖师傅等16名农民工,迟迟未能拿到应得的20余万元工资。当承包商张某第三次以“工程款未到账”为由推诿时,他们终于攥着皱巴巴的工资条走进法院。案件经审理判决后,转入执行阶段,由王博执行团队承办。

当执行查控系统显示承包商张某公司账户仅余3.2万元,传统查封措施显然难以保障16名农民工的权益。执行团队调查发现,该公司虽维持经营,但资金周转困难。王博在约谈张某时明确指出:“拒不履行既损害农民工权益,更影响企业信誉和发展。”他建议张某通过主动履行,避免列入失信名单。

面对张某“愿还款但确有困难”的说法,王博创新采用“活水养鱼”策略:一边持续监控公司财产状况,一边组织多轮调解。在先后与张某、财务人员等进行的7次协商中,王博带领执行团队既强调诚信原则,又基于还款能力设计分期方案。经反复调整,张某最终承诺优先偿还本金,并就暂缓支付利息的请求申请司法调解。

“您好,我是濮阳县人民法院执行法官王博,麻烦您下班后添加我微信。”随着提示音不断响起,王博手机涌入一条条回复:“王法官你好,我是……”。当他在新建的微信群发出第37条语音“各位工友,咱们换个思路如何”时,屏幕上接连弹出定位信息:山东菏泽、北京通州、江苏昆山……16名申请人散落在8个省市,最远的在新疆喀什搭建彩钢板房。

为避免工友们奔波,王博将调解室“搬”到云端,每天午间12时30分和晚间10时准时开启“云端调解时段”。翻开他的记事本,工友们的困境跃然纸上:老李急需腰椎手术费,小陈的孩子等着升学缴费,肖师傅的家属住院需结清医疗费……“一个都不能少!”王博如同把脉问诊的老中医,仔细测算着每个人的可接受金额底线。

深夜11时,王博第9次拨通张某的电话:“第12位申请人妻子的治疗不能停,14400元救命钱今天必须到位!”文档里的调解方案已迭代20余稿,最终在第三日凌晨敲定:免除全部延期利息,但本金需在72小时内汇入法院专项账户。

当张某付款的短信提示弹出时,王博立即启动微信群视频系统。16个窗口在云端依次亮起,电子签名系统完成最后一屏协议认证的瞬间,晨曦正透过法庭窗棂。肖师傅发来的致谢视频中,晨光下的建筑工地已机器轰鸣,安全帽反射着朝阳的金光:“王法官,这三晚您都没休息吧?我们全家感谢法院!”

全媒体记者 张洪中 通讯员 赵丽娜

编后语

该案例生动展现了濮阳县人民法院在化解涉民生执行案件中的司法智慧与人文关怀。王博执行团队通过创新“活水养鱼”策略,在保障农民工权益的同时兼顾企业生存空间,成功破解“账户仅余3.2万元”的执行困局。这一实践凸显了3个核心价值:

执行创新与柔性平衡——以持续财产监控和多轮调解替代传统刚性查封,既维护法律权威,又为企业纾困解难,推动欠薪履行从“账户清零”走向“双赢兑现”。

科技赋能司法便民——依托云端调解室、电子签名系统及固定时段服务,跨越8省市空间阻隔,避免16名农民工奔波之苦,体现“让公平正义可触可感”的司法温度。

民生优先的底线思维——从精准测算工友底线金额到优先保障医疗费、学费等急迫需求,“一个都不能少”的誓言践行了人民至上的司法理念,最终实现协议签署率100%与群众满意度双提升。

2025-07-10 法官办案故事 1 1 濮阳日报 c161898.html 1 “一个都不能少!”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