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纬43度的风裹挟着沙砾横扫戈壁,有人选择离开,他们却逆风而来。
2025年,伊吾教育界捷报频传:春天,成功通过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县”与“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两项重量级评估验收;夏天,伊吾县中学艺术生本科上线率突破90%,创历史纪录。
数字无声,人心滚烫。
喜讯传开,人们奔走相告,啧啧称奇。这奇迹背后,是濮阳援疆团队响应国家援疆号召、跨越山河的庄严承诺:“伊吾所需,濮阳所能!”他们不是英雄,却以凡人之躯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在祖国最西北边陲,点亮了一个又一个孩子的未来。
朔风猎猎处 拂去砚池尘
伊吾地广人稀,冬长夏短,教育资源长期匮乏。伊吾县中学作为全县唯一高中,绝大多数学生为少数民族牧民子女,文化课基础薄弱,升学路径狭窄。2023年,濮阳市教育局组织专家团队实地调研,与伊吾共同规划教育协同发展路径,签署《濮阳市支持伊吾教育发展协议》,构建起柔性支教、名师送教、学生交流等长效帮扶机制。
“困境也是破局的契机。”河南省对口援疆伊吾县前方指挥部指挥长、濮阳市援疆团队领队、中共伊吾县委副书记郭现锋说,“我们在走访中发现,这里的孩子性格奔放、艺术感知力强,文化课短板或可借艺术高考实现弯道突围。”
2023年2月,濮阳市油田艺术中学高级教师张波作为中组部第十一批援疆干部人才,带着对教育的热忱和对边疆的牵挂,一路跋山涉水,来到了伊吾县中学。
从濮阳到伊吾,山一程水一程,气温相差不是一点半点,那边已春暖花开,这边仍银装素裹。凛冽寒风裹挟沙砾刮擦着张波的面颊,让他忍不住打了个寒噤。更令他惊讶的是,全校只有7名美术学生,基本的素描石膏像都凑不齐。
“其实,我来之前也做了准备,”张波回忆道,“知道伊吾县中学是哈密最薄弱的学校之一。但没想到连基本教具都不全,艺术课几乎停摆。不过,咱来就是为了克服困难的,没困难还用得着咱大老远跑过来?”
既来之,则安之。张波一方面评估高中美术教育的实施基础,一方面与本地青年美术教师朱广博结成师徒,带领7个孩子从线条、构图重新启程。风雪天,他在斑驳的黑板上一笔笔勾勒,手把手教学生练习排线;晴好天气,他背上画板颜料,带学生走进胡杨林写生。
班上有个叫古丽米热的哈萨克族女生。在张波鼓励指导下,她第一次将金黄的胡杨泼洒上画布,退后一看,又惊又喜:“张老师,原来我们的胡杨,这么亮,这么美!”
这声朴素的惊叹,如同一颗种子,悄悄落在了戈壁深处,等待萌芽。
画笔破荒寒 驼铃载信归
要让牧民家庭真正接受艺术教育,并非易事。
伊吾的寒冬漫长,风雪肆虐。张波和朱广博裹紧厚实的军大衣,骑上摩托车,前往牧民家中家访。
古丽米热家的毡房远在百公里之外。外面冰天雪地,毡房里炉火正旺。张波打开视频,展示河南艺术院校的画室、学生作品。古丽米热的父亲,一位满脸风霜的哈萨克族汉子,沉默地抽着莫合烟,眼中满是疑虑。
张波翻开笔记本,一项项列出数据:疆内艺术类本科分数线、河南对比线、文化课考取难度……
“大哥,学艺术,娃的机会能翻好几倍。”
数字清晰呈现眼前,古丽米热父亲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他粗糙的大手抓住张波的手用力一握,一字一顿地说:“我信你!”
牧民居住偏远、分散,教育意识淡薄,不少小学生常常周一缺课。2024年8月,濮阳市第二实验小学德育主任王卫丽来到伊吾县中心小学任教。每到周日傍晚,她都会一一拨通深山牧区的电话,用哈萨克语轻声提醒:“巴郎子该上学了。”若家长犹豫,她便加一句:“如果你们不方便送,我就去接。”牧民朴实憨厚,谁也不好难为她一个女老师,满口答应把孩子按时送来。小学生迟到、旷课的现象,从此大为改观。
2024年盛夏,一则喜讯传来:2021级7名美术特长生全部上线,本科上线率100%!古丽米热、叶尔肯等分别被新疆大学、新疆师范大学录取。
校园沸腾了。更令人动容的是,古丽米热的父亲策马奔驰130余公里,从夏牧场赶到学校。他满脸尘土与汗水,颤抖着双手捧出一条崭新的哈达、一包自家晒制的驼奶疙瘩。“张老师,亚克西!濮阳老师,亚克西!”他努力说着国通语,泪水夺眶而出。真情让语言不再成为障碍,让戈壁的风也清新了许多。那一刻,奶香氤氲,沁人心脾。
老骥策草原 弦歌起陋室
2024年4月,濮阳市油田艺术中学校长许金星刚办妥退休手续,还没享几天清福,濮阳市援疆干部、伊吾县教育局局长张再普便把电话打到他的家中。没有客套,唯有一句沉甸甸的托付:“老校长,伊吾的孩子需要你,伊吾的艺术教育需要你。”
许金星没有犹豫。稍事准备,他带着毕生积累,将艺术教育校本教材、教案、高考真题分析等材料装满三只大箱子,踏上西行列车,受聘出任伊吾县中学校长。
甫一安顿下来,许金星就开始走访调研、梳理思路,与当地干部群众反复沟通交流,初步形成一致意见。在全校教职员工大会上,他声情并茂地说:“张波老师的美术课开了个好头,我们看到了孩子们的天赋和潜力。结合他们能歌善舞的特点,完全可以发展音乐、舞蹈、书法、播音等多元艺术教育,让艺术之花在伊吾全面绽放!”
(下转第三版)
本报记者 刘文华 全媒体记者 谷爱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