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进濮阳满眼新。
这个曾经的石油重镇,如今正嬗变为新材料、新能源产业的重要基地。破“油”而出的抉择,藏着一座资源枯竭型城市在新时代的跃迁之路:对“转”的实践,对“绿”的追求。
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强调,抓好产业转型升级和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如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锚点又在哪里?盛夏时节,本报调研组走进油城,访新、问新。
鲜活的探索就涌动在企业车间,在研发平台,在田间地头——废弃油脂蝶变航空燃料,秸秆涅槃为生态塑料,传统石油副产品脱胎换骨打造高端主线,实现价值的跃升……
“濮阳兴于油而不困于油,唯有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才能彻底打破对传统化工模式的路径依赖,重塑城市产业新形象。”濮阳市委书记万正峰说。
采访中,调研组从三个侧面“三看”油城之变。
油之变 地沟油何以“飞”上天
走进位于濮阳工业园区的河南省君恒实业集团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一排装着油体的玻璃瓶引人注目。
这些瓶子次第排开,展示了“餐饮废油”变为可持续航空燃料(SAF)的过程。地沟油凭啥“飞”上天?董事长张振辉介绍:“靠的就是这些小瓶里的新质生产力。”
他说,公司自主开发废弃油脂制备可持续航空燃料技术,攻克了特殊反应器装置改造和独特配方催化剂选择等多项关键核心技术,不仅打破了国际技术垄断,也打开了公司发展新赛道。
2024年1月,君恒生物成为全国首家获得SAF适航证的民营企业,目前已具备SAF年生产能力30万吨,生产规模居全国第一位,产品出口欧洲地区以及日韩等国家,成为生物能源赛道的佼佼者。
“明年公司新装置投产后,生产规模可扩大4倍。”张振辉兴奋地说,届时公司有望跻身世界级SAF生产商供应商行列,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生物燃料的发展作出贡献。
从“油”到“油”,脱胎换骨。地沟油的变废为宝,不仅解决了一个行业的环保难题,也推动着自主创新的企业通过科创引领,不断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
调研组走出工厂,不远处的田地里,俗称“磕头机”的游梁式抽油机,正在不知疲倦地“探访”着深埋地下的原油。而即将投产的君恒生物二期工厂,在新技术加持下,一旦开工即可实现“开车三年不停车”——
这也是一种“油”的接续。新质生产力从何处来、往何处去?传统能源与新能源的交替与延续,为这个问题提供了鲜明而有力的注脚。
绿之变 小秸秆化身“魔法棒”
7月,骄阳下,中原大地处处生机盎然。走进南乐县,以往无人问津的秸秆在这里成了“抢手货”。
“这里可存放1万吨秸秆,辐射农田面积5万亩。”西邵乡秸秆收储点负责人王玉扣指着堆积如山的秸秆卷说,可别小看这些不起眼的秸秆,只要让它们在南乐“走上”一圈,就能变成绿色生态发展的“魔法棒”。
在河南龙都天仁生物材料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各式各样的定制塑料袋正有序下线。“这种塑料袋就是从秸秆中提取原料生产的,实现了以可再生资源替代石油资源,使用后埋在地下可全部降解为二氧化碳和水,避免了白色污染。”该公司负责人说。
对于地方经济而言,传统产业在转型中实现跃迁,靠的是什么?调研组在濮阳看到的路径是:统筹谋划、聚链成群。
在南乐县国家生物基材料产业园内,擅长变“魔法”的不仅仅是一家公司,这里拥有全国唯一的非粮生物基降解材料闭环产业链,链上企业个个身怀绿色绝技。
看上游原材料,年产能12万吨的星汉生物高光纯L-乳酸,品质全国领先;
看中游制品,龙都天仁公司突破“丙交酯合成聚乳酸”技术瓶颈,年产5000吨聚乳酸的示范线已试车成功;
看下游终端产品,可降解一次性餐具、薄膜、水稻育秧盘、被服等产品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龙都天仁公司同类产品出口量居全国同行业第一位。
从一企之兴到一业之链,科技创新和绿色循环生生不息,映照出濮阳动能转换的充沛活力。
壤之变 老产业重构“新”基因
一路看,一路访,一个问题萦绕调研组成员心间:濮阳作为石油资源型城市,培育新质生产力是转型的战略抉择,如何根植传统产业土壤进行战略重构?
位于范县的盛源集团,近年来通过布局新材料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鲜活的观察样本。
在企业展馆里,从蓝牙耳机、眼镜、手机,到航天工业、新能源产业、无人机制造,盛源集团研发生产的特种工程塑料服务了千行百业,更站在了业内的金字塔尖。
“从3.8万元军转安置费起步的石油运输队,如何一步步变成资产规模70亿元的新材料集团?”这是调研组的提问。
(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