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午后,在濮阳市220千伏汤岳线上,一只断线的风筝随风摇曳,金属骨架与导线摩擦发出刺耳的声响。在过去,这样的隐患至少需要2小时人工登塔作业才能排除;现如今,随着一架搭载黑色装置的无人机腾空而起,仅用9分49秒,风筝线即被精准熔断,线路隐患快速消除——这得益于国网濮阳供电公司新投入应用的“架空输电线路导地线异物清除装置”带来的效率提升。
“去年的一起复杂塑料薄膜缠绕事故,我们需要趁停电时处理,在高空作业2小时后,工作服都能拧出水来。”国网濮阳供电公司输电运检中心运维人员胡永辉记忆犹新。数据显示,濮阳电网每年因风筝线、防尘网等异物频频引发故障,传统除障方式面临严峻挑战:人工登塔作业条件苛刻、程序复杂,存在高空坠落和触电风险,平均耗时长达114分钟;无人机喷火法虽能缩短时间,但因是明火作业,无法处理中相导线,且可能引燃周边植被,在易燃易爆危险品周边更是无法使用;激光清除法对高反射性异物束手无策。
7月14日,在国网濮阳供电公司“1+4”劳模工作室,运维人员展示了这套被誉为“电网手术刀”的创新装置。在仅重2.5公斤的黑色箱体内,集成了耐高温电阻丝、无线遥控装置、锂电池、涵道式风扇、无人机携行装置和4K可视化图传系统,可通过无人机运送装置和实现无明火遥控触发,快捷、精准地清除异物。“就像用微型电烙铁处理导线上的‘肿瘤’,既快速又安全。”国网濮阳供电公司技术骨干李玉伟解释道。
该装置实现了输电线路异物清除的“智能化、通用性、标准化”,将异物清除时间从114分钟缩短至10分钟以内,适用于35至220千伏各电压等级线路,可处理塑料、金属、风筝线等多种异物,其无明火的设计不仅消除了火灾隐患,而且更加环保,能够大幅提升供电可靠性,减少因线路故障造成的停电损失。该装置适应性强,可在山区、城市、农田等复杂地形使用,还可拓展至铁路接触网、通信基站等高空设施维护领域。有关专家表示,这一创新技术将推动电力运维智能化发展。
下一步,国网濮阳供电公司将持续深化该项技术的创新实践,不断探索与无人机巡检系统的协同配合,构建智能化运维体系,持续提升电网安全运行水平,为濮阳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可靠的电力保障。
(蔡维彤 王胜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