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史式灿 通讯员 李英) 7月14日,记者从中原油田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获悉,该院于今年6月首次在低渗油藏单井卫10-52井、卫22-103井成功应用自主研发的渗吸压裂技术,并取得显著成效。截至目前,两口井累计产油已达350余吨,标志着低渗油藏难动用储量开发取得重大突破,为老油藏效益开发开辟了新路径。
据介绍,中原油田东濮老区低渗油藏地质储量约占总储量的49%。长期以来,受“注不进、采不出”难题制约,此类油藏开发效率低下,成为油田效益提升的一大瓶颈。为破解这一难题,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科研团队历时两年持续攻关,成功研发出耐高温、抗盐性的高效渗吸剂,实现了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
据该院博士秦义介绍,该渗吸剂可在高温高盐的复杂油藏条件下,将岩石表面由油湿性转变为强亲水性,使毛细管力从流动阻力转为驱油动力,同时降低原油剥离能耗,有效驱动微纳米级孔隙中的原油向裂缝运移,从而显著提高难动用油藏的采收率。
为验证技术效果,科研人员优选低渗油藏新井卫10-52井和停产老井卫22-103井开展试验。其中,卫10-52井于5月中旬完成渗吸压裂作业,6月初开抽后表现亮眼,初期日产液最高达26.8吨,日产油21.2吨,含水仅21%;目前日产液量稳定在4.5吨,日产油4吨,含水降至12%,累计产油已达330余吨。原本因地层能量低而长期停产的卫22-103井,在6月上旬完成渗吸压裂作业后重启生产,初期日产油2.8吨,目前已实现日产油0.7吨,累计产油25吨。
“渗吸压裂技术的成功应用不仅验证了自研渗吸剂在复杂条件下的有效性,也为独立小断块中低渗低能单井开发注入了新活力。”秦义表示,下一步,该研究院计划在卫360块、卫22块等低渗油藏区域进行规模化推广应用,并通过“渗吸+”模式,与压裂、压驱、二氧化碳驱等技术组合应用,加快推进渗吸剂产品化进程,助力油田实现高效可持续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