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前县马楼镇,汽配工厂的机器轰鸣声与村民的欢声笑语交织,绘就出一幅“家门口”就业的生动图景。400余家汽配企业星罗棋布,从起动机、发电机到LED 车灯、蓄电池,产业链条覆盖汽车配件全领域;2万余名村民走进村头“卫星车间”,成为有稳定收入的产业工人。
马楼镇以汽配产业为主导,通过“一乡一业”特色模式,将“小配件”打造成年产值超22 亿元的“大产业”,成为濮阳市“家门口”就业创业专项行动的标杆样本。
从“零散作坊”到“产业集群”的蝶变
走进马楼镇汽配专业园区,自动化生产线上LED车灯正有序组装,打包好的驻车空调即将发往俄罗斯。这个拥有完整产业链的产业集群,起步于20世纪90 年代的家庭小作坊。
近年来,借助濮阳市“一乡一业”政策东风,马楼镇加速产业集聚升级,300亩汽配专业园区与190亩机动车配件产业园区相继建成,集聚企业达74家,带动全镇400余家企业形成“零部件生产—组装—销售—物流”的完整链条。从低端小配件到高端LED 车灯、驻车空调,产品不仅覆盖国内市场,更远销俄罗斯、中东等地,年外贸额突破3亿元。
“最初就是几户人家守着机床做些零散的汽车小配件,现在我们的产品能覆盖90%的汽车配件品类。”马楼镇汽配产业联盟负责人介绍道,连续4年获评中国“淘宝镇”的马楼镇,线上销售占比已达40%,成为全国汽配产业链上的重要一环。
“卫星车间”托起2万余人的“家门口”饭碗
45岁的马楼镇吴楼村村民黄素芹一边熟练地组装着车灯配件,一边说:“以前在城里打工一年最多回家两次,现在车间离家就几步路,一年能挣3.5万元。再过一会儿,我就能下班回家照顾老人和孩子了。”
这样的“两栖”生活,在马楼镇85个行政村的“卫星车间”里每天上演着。他们上班时是技术娴熟的产业工人,在流水线上组装配件;下班后变身家里的“顶梁柱”,照顾老人、打理农田。像黄素芹这样的“两栖”村民,全镇有2万余人。
为破解“就业难”“招工难”的双重困境,马楼镇创新推出“产业园区+村级卫星车间”模式,将加工环节下沉至85个行政村,利用闲置民房、校舍改建的微型车间,让村民步行15分钟就能上岗,“计件工资+弹性工时”制度让村民实现了“农忙务农、农闲务工”的灵活就业。
数字引擎激活就业创业新空间
依托中国“淘宝镇”优势,马楼镇构建起“线上+ 线下”双轨销售网络。全镇拥有2000余家网店、60家电商企业,带动5000余名村民从事客服、打包、直播等工作。“从拿货到发货全在镇上搞定,家乡产业链就是最好的创业底气。”返乡创业大学生许科的网店专营汽车LED灯,如今团队已扩至6人,年销售额突破600万元。
1万余辆物流车穿梭于全国1500家线下门店,1万余名运输销售员实现“跑车送货,家门口致富”;镇政府组建的外贸团队通过阿里巴巴国际站、亚马逊等平台,将产品销往越南、俄罗斯等国际市场,年创汇超1亿元。
“家门口”行动夯实共富底座
“8000 万元创业担保贷款精准滴灌,1000 余亩闲置土地盘活赋能,产业联盟结对帮扶……”濮阳市“家门口”就业创业专项行动实施以来,台前县人社局加大信贷支持力度,马楼镇政府优先保障车间建设用地,党委牵头成立的汽配产业联盟则为小微车间保驾护航。这一系列务实举措,助力马楼镇汽配产业不断壮大。
如今的马楼镇,凭借亮眼成绩先后斩获“省级开放招商工作先进乡镇”“省级改革创新工作先进乡镇”等称号。从家庭作坊到产业集群,从外出务工到“家门口”就业,马楼镇用30多年的时间书写了“一乡一业”的传奇。台前县人社局局长刘慧感慨道:“当产业扎根乡土、就业贴近家门,共同富裕的梦想便触手可及。”
本报记者 白国华 通讯员 韩群涛 闫守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