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樊欣欣) 记者自7月24日召开的全市2025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会议上获悉,2024年,我市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践行“七字诀”,打好“主动仗”,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成效明显。我市在全省2024年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考核评估中获“好”等次,顺利进入第一方阵。
高位推动,政治责任扛得“牢”。我市坚持党政领导全面“履责”,市委书记、市长以上率下,常态化“四不两直”进村入户,现场办公;市委常委、市级领导联乡联村包户,多次深入县、乡、村督导调研,确保各项政策落地见效。相关部门协调“尽责”,创新建立“一办十组三专班”工作机制,由“一办”统筹,教育、住房、卫健等“十组”联动,数据分析、乡村建设、农村社会稳定“三专班”跟进,实现了精准发力、衔接得力。驻村帮扶一线“担责”,全市各级4万余名帮扶干部坚守工作岗位,扎实开展“蹲点帮扶日”活动,实现单位联村、党员联户、脱贫村派驻第一书记“三个全覆盖”,推动巩固衔接工作质效全面提升。
兜住底线,政策兑现抓得“实”。我市认真贯彻上级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决策部署,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实行市委、市政府负责同志直接调查研究、直接培训授课、直接安排部署、直接督促问效四项机制,减少能量递减,提高工作转速,在全市形成了同频共振的工作格局。建立月调度工作机制,市“一办十组三专班”成员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各县区党政分管负责同志定期会商交流,在全市形成了上下联动补短板、左右贯通强弱项、同题共答解难题的攻坚态势。聚焦“三落实一巩固”要求,开展大会战、实施大整改、推进大提升、强化大保障扣合推进,现场研判、现场交办、现场督导闭环落实,切实消除帮扶工作“走过场”、政策落实“夹生饭”,实现因贫辍学、危房住人、应保未保和应兜未兜“四个清零”。
拓宽渠道,监测网络织得“密”。我市建立“市、县、乡、村、组”五级防返贫动态监测网络,实现层级负责、全域覆盖的“五级联动”。网格员入户发放一张政策“明白纸”,宣传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政策,为农户自主申报提供帮助,确保全市监测网络上下齐行、闭环推进。完善一份“帮扶表”,对已纳入的三类户,根据监测对象的风险类别、意愿能力等强化精准施策,对症下药,确保“能用、管用”。截至目前,全市共有监测对象10567户34309人,标注风险消除8170户26955人,风险消除率78.57%。
加强管理,产业项目盘得“活”。建立帮扶项目资产台账,完善“资产家底清、产权归属准、管护责任明”的管理机制。按照“巩固、升级、盘活、调整”的思路,对全市2523处帮扶项目资产逐一研判、分类指导,推动产业提质增效、可持续。通过安置就业、入股分红、服务带动等,将10.1万户31.6万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纳入清单管理,嵌入产业链条,实现共建、共富、共享。
开发帮扶,群众增收走得“稳”。通过“春风行动”、龙头企业带动、公益性岗位安置等方式,2024年实现脱贫人口务工117402人,完成目标的109.34%。通过开展订单式、定向式培训,2024年全市脱贫人口职业技能培训5973人次,新增技能人才5606人,实现由“体力型”就业向“技能型”就业转变。同时,产业连着就业,我市大力实施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培育工程,2024年产业集群产值达到302亿元、增长7.4%,产业成色不断提升。2024年全市脱贫人口年人均纯收入19095.61元。其中,工资性和生产经营性净收入占比达到88.10%,较上年增加0.42个百分点。
举一反三,问题整改做得“细”。坚持问题导向,将2023年度国家、省考核评估反馈的33个问题向县区和行业责任部门“双交办”,实现联动整改、快速整改、精准整改。全面梳理排查,对自查发现的497个问题实行台账管理、销号清零。强化跟踪问效,针对工作中出现的107个苗头性、倾向性问题限时整改,确保问题整改见行见效、清仓见底。
关注民生,满意考卷答得“好”。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我市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目前,全市所有行政村实现通硬化路、通客车,“气化濮阳”实现全覆盖,全市农村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率达96%,教育、医疗、养老、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城乡壁垒正加速打破。同时,强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更多“李连成式”党支部书记在濮阳涌现,全市“五星支部”达到108个;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浦江经验”,培育“娟子式”调解员100名以上,农村更加和谐稳定,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