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王莹) 7月24日,记者自市委改革办获悉, 经过各级部门积极申报、市委改革办严格评选,并经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定,8个案例入选全市2025年第二季度改革创新实践案例。
市教育局创新“校园餐”管理方式,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推进全市学校食堂由委托经营向自主经营转变,全市学校食堂目前自主经营918所,占总数的90.3%。推进食堂管理数字化,濮阳市阳光饮食信息化服务平台于今年3月正式运行,实现了学校统一采购食材和餐费统一专户监管。实施“互联网+明厨亮灶”提升工程,全市有食堂的中小学校视频在线监管达到100%,真正实现了“让监管看得见、让家长信得过、让学生吃得好”。
市农业农村局建立“一办十组三专班”机制,实现“六聚焦六破解”。开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大整改大提升攻坚行动,成立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办公室,由市政府副市长任主任,成立教育、住房、卫健、饮水、衔接资金、产业、就业、金融、驻村、兜底等10个专项服务指导组,组建数据分析、乡村建设、农村社会工作等3个专班,“一办”统筹,“十组”联动,“三专班”跟进,凝聚各方力量,推动工作落实。紧扣农民期待,抓实政策兑现,兜住民生底线:聚焦控辍保学,破解送教上门难题;聚焦危房不住人,破解建新不拆旧难题;聚焦参保率硬要求,破解脱保报销难题;聚焦应兜尽兜,破解救助面全覆盖难题;聚焦就业帮扶,破解选岗就业难题;聚焦公共服务,破解城乡共享难题。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开展农村转移劳动力“家门口”就业创业行动,打造乡村“15分钟就业圈”。实施载体筑巢,高标准建成31个返乡创业园、81个零工驿站和45个“家门口”就业示范点,形成“县有产业园、乡有服务体、村有示范点”三级就业创业网络。强化政策资金保障,出台专项扶持政策,创新创业贷款模式,建立市、县专家库,构建“政策+资金+智库”支撑体系。今年以来,发放农民工创业贷款5.1亿元,2.47万劳动力获技能认证,带动“家门口”就业11万人,蹚出“离土不离乡”就业新路。
市应急管理局以信息化助力化工领域“打非”经验获应急管理部肯定。今年5月,我市被应急管理部确定为全国化工领域“打非”信息化建设试点市。试点建设以来,通过整合公安、发改、供电等14个部门20类近36万条相关数据,提炼出12种典型非法生产特征,初步开发了具有“标记异常分析、可疑线索核查、问题梳理反馈”功能的算法模型。模型的建立运行,助力全市化工领域“打非”信息化试点建设迈出关键一步。(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