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为充分表达对道德模范的关爱礼遇,2025年春节,清丰县主要负责同志走进高林普家中,关切地询问老人的家庭和身体情况,对其孝老爱亲事迹表示赞扬和敬佩,并致以诚挚问候和新春祝福。
吕利祥,2024年入选“中国好人榜”。他自筹资金成立濮阳市中志协应急救援队,累计执行各类救援任务超300次,在多地洪灾中组织救援队转运群众数千人、物资数十吨,是抗洪救灾时的“逆行勇士”,由他组建的救援队也被评为2024年“濮阳榜样”。市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走进中志协应急救援队,为这个无私奉献的团队送上帮扶资金,勉励他们继续发挥榜样引领作用,为社会传递更多正能量。
王红英,2023年入选“河南好人榜”。1993年,其丈夫因意外导致高位截瘫,下身不能动弹,常年卧床,她三十年如一日陪伴丈夫、抚养3个孩子、照顾患病婆婆,将家庭重担背在自己柔弱的双肩。濮阳县有关工作人员走进王红英家中,为其送上慰问金和米、面、油、牛奶等慰问品,给予这个家庭真切关爱。
好人礼遇不止于此,帮扶的足迹遍布龙都。带母出嫁的孝女李冰、勇跳黄河救人的90后小伙儿孙泽兵、义务讲解20余年的“活板桥”刘训江……2024年以来,全市慰问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先进典型100余人次,发放帮扶资金20余万元,充分彰显德者受尊、好人好报的价值导向。
这是我市高度重视道德模范礼遇帮扶工作的一个缩影。为在全社会营造关怀关爱道德模范的浓厚氛围,我市先后出台《濮阳市帮扶礼遇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制度》《濮阳市道德模范礼遇帮扶实施办法(暂行)》等文件,完善道德模范帮扶礼遇机制,在全市树立“有德者有得,好人有好报”的良好社会风尚。
厚植沃土——让凡人善举遍地生花
榜样是看得见的哲理,哪里有榜样,哪里就有新气象。在濮阳,道德建设不仅是一个个具体的人和事,更是一场浸润人心的文化滋养工程。从机关到企业,从学校到乡村,道德教育全面铺开: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里,各类道德实践活动蓬勃开展;邀请道德模范、身边好人走进社区、学校、企业,以亲身经历讲述感人故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让道德理念如春风化雨般深入人心,为人们筑牢道德根基。
在机关,濮阳市道德模范宣讲志愿服务队用讲故事、朗诵等形式,把全国道德模范和提名奖获得者的事迹向广大干部职工娓娓道来,号召大家向先进学习、做先进个人。
在社区,我市道德模范宣讲员走进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以多种艺术形式向居民讲述道德模范的感人事迹,引导大家向模范学习,推动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良好风尚。
在校园,道德模范宣讲员用朴实无华的语言、真挚的情感,讲述先进事迹和善人善举,引导广大师生争做崇高道德的践行者、文明风尚的维护者,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
这是我市不断弘扬模范精神,推动榜样力量转化为广大干部群众共建文明濮阳的生动实践。
截至目前,我市已组织开展道德模范进机关、进社区、进校园、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宣讲活动和身边好人事迹交流、道德模范先进事迹巡讲活动300余场次。
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站等传播阵地,开设专题专栏,全面展示道德模范的风采,学习践行模范人物的高尚精神,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
拍摄《道德之光耀龙都》宣传片,编印《德耀龙都——近三年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先进事迹》宣传书籍,开展道德模范面对面专访活动,进一步扩大道德模范的覆盖面,以提高影响力。
以道德模范的典型事迹为素材,积极组织文艺精品创作,制作推出《尘封的军功章》《村官李天成》等一批现代豫剧,参与拍摄电影《留下来陪你》,通过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让群众感受到好人就在身边、模范就在眼前。
一座城市真正的灵魂高度,不在于林立的高楼,而在于其市民心中普遍流淌的善念与行动中自觉践行的文明。从邻里守望到见义勇为,从诚信经营到敬业奉献,濮阳人的善行义举,擦亮了这座城的温暖底色。层出不穷的好人故事,既是龙都儿女“人人有善念”的生动外显,更是城市文明底色上最耀眼的图案。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