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理论·实践

在奋力开创现代化濮阳建设新局面中贡献科技力量

濮阳市科技局党组书记 李国艳

习近平总书记5月19日至20日在河南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为河南今后的发展进一步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要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各种不确定性;强调要提升现代化产业体系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能力,坚持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主攻方向,以重点产业链群培育为抓手,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濮阳市科学技术局将把学习好、领会好、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的重大政治任务,聚焦“两高四着力”,锚定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抓好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增强科技创新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硬核实力。

一、聚焦产业创新需求,发挥科技创新融合支撑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要通过项目攻关、平台牵引、主体培育等措施,让创新链和产业链嵌合互促。

聚力开展项目攻关。围绕“6+20”重点产业链群培育的关键核心技术问题,构建“产业立题、企业出题、人才答题、科技解题”的协同机制;布局省联合研发基金和省市重大科技专项项目,大力实施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鼓励企业积极参与技术攻关;发挥政府作为重大科技攻关组织者作用,坚持加大财政经费支持力度和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相结合,撬动全社会研发投入实现新突破;以“标志性”成果产出和“卡脖子”技术突破为目标,通过产学研用各环节项目设计和创新资源配置,把项目、平台、人才等创新要素贯通起来,形成推进科技攻关的强大合力。

优化布局平台体系。统筹各部门创新平台功能互补,强化高能级创新平台示范引领作用,优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企业技术中心等各类创新平台布局,构建以公共服务平台为基础、以研发平台为核心、以产业化平台为主体的创新平台体系;引导创新平台针对产业发展需求,提升服务产业发展供给水平;建立以科技成果转化产出为导向的绩效考评机制,变“入门奖”为“成绩奖”,确保创新平台运行质效,提升平台支撑产业发展的能力。

加大主体培育力度。壮大创新主体队伍,着力增强企业创新动力,推动各类创新资源、要素、服务向企业集聚,全面激发企业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健全科技企业孵化成长链条,持续深化“创新龙头企业树标引领、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三大行动,充分发挥智慧岛、孵化器作用,夯实壮大创新主体的增长极,催生一批科技型单项冠军、隐形冠军企业;充分发挥政府资金、产业基金、金融资源的示范引领和杠杆撬动作用,提升科技金融发展质效。

二、坚持产学研贯通,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科技、人才内在一致、相互支撑。要增强系统观念,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完善科教协同育人机制。”濮阳市坚持把产学研对接作为科技创新工作的总牵引,贯通创新资源、畅通人才流动,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共同发展。

围绕创新需求,打通引才、育才、留才、用才全链条。引才方面,实施好“科技副总”专项计划,积极探索顾问指导、挂职兼职、候鸟援助、退休特聘、技术入股等人才引进模式,变“为我所有”为“为我所用”;育才方面,指导濮阳职业技术学院、濮阳石油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濮阳科技职业学院围绕我市产业发展需求设立特色专业,大力培养基础性产业创新人才;留才方面,落实好“1+14”人才政策,解决好人才关心的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问题;用才方面,加快健全符合科研活动规律的分类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完善科技奖励、收入分配、成果赋权等激励制度,让更多优秀人才得到合理回报、释放创新活力。

用好“濮科汇”产学研对接品牌,提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质效。发挥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化工新材料产业分中心、河南省中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濮阳分中心作用,组织开展多样化、多层次的精准产学研对接活动;依托重大科技任务和重大创新平台(基地),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常驻濮阳创业,引导创新平台发挥产学研对接功能;加强产学研合作项目的跟踪问效,落实成果转化奖补政策,持续深化完善以成果转化为核心的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让更多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持续推进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化工新材料产业分中心、省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真正发挥其在成果转化体制机制、全链条服务体系、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等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打造功能齐全、开放共享、机制灵活、政策健全、供给有效的成果转化体系;不断加强油地协作,强化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及中部省份科技创新合作和产业协作,以中科院系统各科研院所为重点,深层次链接各类创新资源,力争更多高校院所在我市开展高水平科技创新活动,让更多科研成果在濮阳落地转化。

三、突出精准滴灌育优,打造协同创新综合服务体系

如何有效破解创新主体需求与创新资源配置不对称的问题,打通各级科技管理部门与创新主体之间“最后一公里”,河南省科技厅搭建科技服务综合体信息管理平台,通过分层分类为创新主体提供精准科技服务。濮阳市科技局认真贯彻科技服务综合体建设要求,通过完善服务机制、优化服务流程,为创新主体“精准把脉”“精确开方”“精细搭台”,全力提供专业、精准、高效的科技服务,持续打造“精准滴灌、协同育优”科技服务综合体系。

构建三级联动创新服务机制。对标省厅要求,建立濮阳市科技服务综合体,充分运用“省—市—县”三级联动机制,构建全链条、高效率服务流程。成立市科技服务综合体领导小组,实现贯通市县(区)的科技服务体系全覆盖;组建科技服务团,建立“1230”业务办理体系(1天受理、2天转办、30天办结),创新“清单式推进+台账化管理”模式,实现“需求征集—分析研判—精准办理—跟踪问效”服务闭环,靶向推动创新需求“快办快结”;开发濮阳市科技研发活动管理信息系统,集成市级平台建设、项目申报、政策咨询等功能,优化办事流程,提升服务质效;通过科技服务综合体信息平台累计办结创新需求836项,办结率达100%,需求办结数、企业满意度稳居全省第一方阵。

打造靶向需求办理服务流程。覆盖主体培育、平台建设、项目攻关、人才引育、产研对接全过程,构建靶向需求办理体系。针对创新主体共性需求,举办研发活动全覆盖、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等培训和金融需求对接会,2024年实现新入列省创新龙头企业5家,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27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63家、省级孵化载体1家,支持科技型企业申请“科技贷”41家(次),投放贷款2.1亿元;结合创新主体发展需求与功能定位,强化顶层设计,精准布局平台体系,2024年首批入列省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2家、创建省中试基地1家、获批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家,布局市级平台31家;推进大型科研仪器共享服务平台建设,入网企业和科研院所87家,入网仪器设备150台(套),设备原值达1.4亿元;围绕化工与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现代农业、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医药健康六大主导产业领域开展项目攻关,靶向解决我市关键优势产业核心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问题,中原油田、联众、惠成、君恒等企业均取得了重大技术突破;聚焦化工新材料重点企业技术创新需求,立项实施4个重点项目、6个产业项目、10个创新课题,并实现首年出成果;培育推荐16个项目参加省科技进步奖评奖,获奖8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获奖占比、数量、质量均是建市以来最好成绩,首次入列全省第一方阵;构建“需求收集—精准匹配—落地转化”的产研对接服务链条,2024年共举办产学研对接会34场、成果推介会7场,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郑州大学等创新主体签署合作协议,达成23项合作意向,实现我市创新主体与域外高端创新资源有效衔接;提高技术合同登记质量,安排专人赴重点企业上门对接,指导企业规范技术交易活动,做到应登尽登,2025年上半年全市技术合同登记207项,成交额达25.9亿元,增长62.9%,实现了时间、任务双过半。⑩

2025-07-30 濮阳市科技局党组书记 李国艳 1 1 濮阳日报 c162549.html 1 在奋力开创现代化濮阳建设新局面中贡献科技力量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