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健康·生活

守护“心健康”的90后

——记市安阳地区医院心内科主治医师赵景坤

本报记者 刘文华 王同录 通讯员 王莹 文/图

7月25日,记者采访市安阳地区医院(以下简称“地医”)心内科主治医师赵景坤时,差点对不上号。想象中,那位能在生死时速中力挽狂澜,多次从死神手里夺回患者生命的赵大夫,该是老成持重,颇有一番资历的。

然而,眼前的情景让人一怔。

一个年轻人坐在办公桌旁,对着电脑屏幕显示的造影录像认真与患者家属讲解病情,察觉有人来,他抬起头,短发下是一张清朗甚至带点稚气的脸庞,眼神清澈明亮。若不是他胸前戴着“赵景坤 主治医师”的工牌,记者几乎要以为他是一名刚走出校门的实习生了。

赵景坤,周口市郸城县人,90后,毕业于河南科技大学,河南省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委员、濮阳市医学会心血管分会委员、安阳市心脏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擅长原发性高血压、继发性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各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心脏疾病的诊治与管理。

看见记者,赵景坤愣了一下,有些不好意思地挠挠头,腼腆地说:“采访我?我没啥好写的呀。”

阳光透过窗户落在他身上,白大褂下露出一截深色牛仔裤和一双干净的白色运动鞋,不光神情,连衣着也都像个邻家大男孩。可谁能想到,眼前的这个年轻人,已在心血管领域深耕多年,凭借精湛医术和过人胆识,成功救治了上百名危重症心血管患者,成为科室里能独当一面的青年骨干。

患者家属陆先生家住太行山区。他告诉记者,上星期,他90多岁的母亲罹患急性心肌梗死,当时非常危险。他们辗转赶到地医时,已是夜里两点多了。“赵景坤大夫值班接诊了我母亲,胡永寸主任当夜就安排了急诊手术。”陆先生说。

赵景坤大夫告诉记者,这一幕只是该院心内科夜班的一个缩影。这个案例不仅体现了急诊PCI技术是挽救急性心梗患者生命的关键措施,更充分展示了医院高效的急救体系、成熟的介入团队协作能力以及重症监护的强大支持。

“老人家这两天就能出院了,”陆先生说,“俺来感谢胡主任、姬主任和赵大夫嘞,要不过意不去哩。”

陆先生母亲出院时,赵景坤送给她一份精心准备的康复随访本,诊断、冠脉情况、用药、复查、生活指导一应俱全。有这个随访本,老人在乡村诊所也能看病。

如果说高龄急救考验的是速度,另一些病例考验的则是医生敢啃硬骨头的勇气。

“说起来,”地医心内一科护士长王彩香说,“张奶奶虽然年纪大,手术难度大、风险高,但比起董大叔还算是好的。董大叔的血管太‘拧巴’了。”

董先生57岁,来自河北临漳。当赵景坤把董先生的造影图像投上屏幕,只见患者的三根冠状动脉没一条好的,全程弥漫性病变,狭窄处密密麻麻,钙化严重,影像上如同全路段锈死、疙疙瘩瘩的废弃管道。常规治疗建议开胸搭桥。

开胸,对于董先生这个眼巴巴盼着秋天收获山药的老农民来说,等于宣判他再难以站起来了。

董先生不想开胸搭桥。他从亲戚那里打听到地医心内科,隔省跨县地找了来。

“您别着急,我们就先考虑不开胸。”了解到董先生的意愿后,赵景坤耐心说道。

安慰了董先生,胡永寸主任带领心内科手术团队反复讨论患者造影录像,设计介入手术方案,讨论术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及应对措施,以资保证患者手术安全。

再去与患者和家属沟通。

赵景坤怕董先生听不懂,抽过一张A4纸,一边画示意图一边讲解,导丝如何穿越“雷区”,支架如何精准补漏。最后,他眼神坚定地说:“董叔,风险我们都知道,但没有风险也没有奇迹。只要您配合治疗,等山药熟了,保准不耽搁您收山药哩。”

手术室成了无声的战场。导丝在钙化扭曲的血管里艰难穿行,如同在布满荆棘的迷宫中寻找生路。当血流如解冻的春水重新奔涌,监护仪上顽固的低血压数字开始顽强攀升时,导管室里响起压抑不住的惊叹——这近乎不可能的任务,被心内科介入团队医生完成了!

董先生术后说的第一句话是:“山药,山药,我又能刨山药了?”

“是的,董叔,”赵景坤笑着回应:“刨山药的时候,您悠着点儿就行!”

如果说董先生的病例是技术“硬攻坚”,那么,晚期心衰患者侯大娘的故事,则是生命尊严的“软守护”。

赵景坤告诉记者,侯大娘61岁。她的心脏在超声影像里大得骇人,膨胀成了一个圆滚滚的球,大而无力,射血分数仅剩20%(正常>55%)。在医学教科书上,这属于“心衰终末期”的范畴。

绝望像冰冷的潮水,淹没了这位农妇。她蜷缩在病床上,眼神空洞。

赵景坤的词典里,没有“放弃”这个词。他知道,药物无法让那颗衰竭的球恢复活力,但比衰竭更冰冷的是绝望的心。“侯大娘,活着就有光!”他查房时总多留一会儿,不谈冰冷的指标,只聊她家里新栽的丝瓜秧、孙子和孙女的考试分数。在刘慧院长指导下,赵景坤为她制订了独特的“双心攻略”:一手用前沿药物精细组合,“抠”出心功能点滴改善,减少她的喘息,让她能坐起来;一手用最朴实的陪伴和心理支撑,小心翼翼地呵护着她心中那点微弱的希望。他甚至记得她孙子最爱吃的水果糖牌子,查房时悄悄带两颗。

奇迹没有发生,心脏依然膨大如球,但变化悄然发生:侯大娘喘得没那么厉害了,能自己挪到窗边晒会儿太阳了,枯槁的脸上偶尔浮起淡淡的笑意。“小赵大夫没骗我,”她浑浊的眼里有了微弱的光,拉着记者的手说,“他让我觉得,活着的日子,还能有盼头。”

“景坤身上有股轴劲儿。”地医心内科主任、主任医师胡永寸说,“现在很少见他这样能吃苦爱钻研的年轻人了。每当遇到不典型心电图,他总是勤学好问:‘胡主任,你看这个ST段形态和教科书描述的变异型心绞痛是不是有差异?’这样的场景,经常出现。”

“景坤一来医院就跟着我了,”地医心内科主任医师姬洪涛接过话茬说,“他悟性高、进步快,看着他成长为科室的骨干力量,真是打心眼里高兴。多年师生成兄弟,我们俩现在是最好的搭档。”

“景坤的好脾气也是出了名的。”姬洪涛说,“心内科患者大多脾气急,有的刚查出冠心病就拍桌子,质问医生是不是想坑他们做支架?换了别人可能早红脸了,景坤却总能笑着递上一杯水:‘您消消气,我给您画个图,咱看看血管堵到啥程度了,要不要做支架,得听血管的。’将病情就这么一句句掰开揉碎地讲,再火暴的性子也能静下来。

“有些人天生适合当医生,”胡永寸笑着说,“景坤就是。他案头的《心脏病学》被翻得卷了边,页脚全是密密麻麻的批注。有次碰到个罕见的遗传性心律失常病例,他抱着病历跟我讨论到后半夜,凌晨还发消息说,他查了最新指南,这个病的用药方案有新说法了。现在年轻人里能做到他这份儿上的,真是难找。”

“扑通——”

袁静告诉记者,那是早春的一个午后,一声沉重的闷响打破了科室的平静。患者李大哥面朝下栽倒在冰冷的走廊瓷砖上,嘴唇瞬间变成骇人的青紫色。原来,他的心脏骤停了。

赵景坤眼疾手快,弹簧一样地从办公室里飞出去,膝盖重重跪在地面上,撕开患者衣领做心肺复苏。说时迟,那时快,袁静推起担架车,风驰电掣地赶过去,王彩香则迅速为患者静推肾上腺素。等把李大哥抬到担架车上,赵景坤手肘绷得笔直,身体几乎悬空,每一次按压都用尽全身力气,汗珠如雨点般砸在患者毫无生气的胸膛。

担架车向ICU疾驰,心电监护仪发出刺耳的警报。为抢回黄金秒数,赵景坤一声低吼,抓住车沿翻身跃上飞奔的担架车,双膝“咚”地一声跪在冰冷坚硬的金属板上,手下按压节奏一秒未停!推车在拐弯处几乎失控,强大的离心力快要将他甩飞。

“你们在电视上看到的抢救病人的情景是啥样的,”袁静说,“我们就是啥样的。十万火急,分秒必争。”

“风声在耳边呼啸,”回忆往事,赵景坤心有余悸地说,“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停一秒,人就可能没了!心血管疾病往往起病急、变化快、风险高,对医生的判断力、反应速度和技术要求极高。这既充满挑战,也意味着我们能在关键时刻为患者和家庭带来生的希望,这种责任感和成就感非常吸引我。我们是一个团结协作、技术精湛、勇于担当的集体。从经验丰富的学科带头人,到各个亚专业的骨干力量,再到我们充满活力的青年医师和优秀的护理团队,每个人都在为患者的健康全力以赴。每一次成功的背后都是团队智慧的结晶。”当监护仪上重新出现患者微弱的自主心律,他这才感到膝盖传来钻心的剧痛,皮肉早已磨破,鲜血在白大褂上洇开大片刺目的暗红。这用血肉之躯在移动平台上筑起的生命长城,硬是从死神手里抢回了一条命。

“还有一次,”袁静说,“一个大爷晕倒在厕所里了……”

袁静告诉记者,那是个闷热的夏夜,赵景坤值班。他正趴在办公桌上写病历,厕所方向突然传来家属慌乱的哭喊。赵景坤循着声音冲过去,只见一位老年男性患者瘫在厕所隔间的便池上,脸色惨白如纸,呼吸微弱得像风中残烛。更棘手的是,患者是在排便时突发晕厥的,身上沾满了污物,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气味。

“快推抢救车!”赵景坤一边说,一边毫不犹豫地蹲下身,双手穿过患者腋下,用力将他从狭小的隔间里拖出来,白大褂瞬间变了颜色。患者体重近200斤,赵景坤咬着牙发力,额头上的青筋突突直跳。刚把人平放到地上,他就立刻双手叠放在胸口,开始就地按压。

“按压深度5厘米,频率100次/分,不能快也不能慢。”袁静说,她把抢救车推来的时候,赵景坤的身上已全是污渍了。他眼睛紧紧盯着患者的脸,仿佛周遭的一切都不存在。按压、通气、除颤,直到监护仪上跳出自主心率的波形,患者喉咙里发出微弱的呻吟,他才像被抽走了所有力气,瘫坐在地上,大口大口地喘粗气。

这些看似“狼狈”的瞬间,却像一束束光,照亮了医者仁心最本真的模样。在赵景坤这个90后医生看来,白大褂可以沾染污渍,膝盖可以磨破,但守护健康的初心,必须纤尘不染。

2025-07-31 ——记市安阳地区医院心内科主治医师赵景坤 1 1 濮阳日报 c162655.html 1 守护“心健康”的90后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