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社会·民生

马功臣的故事

马功臣,名世勋,字功臣。1907 年出生在山东省濮县(现河南省范县)马路口村的一个农民家庭。1932 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前曾任中共濮县县委书记、中共鲁西特委组织部长。1940 年,任邯郸抗日民主政府县长时,被冀南行署传令嘉奖为“模范县长”。1942 年 12 月 15 日,在反击日寇“扫荡”的战斗中,他壮烈殉国,时年 35 岁。马功臣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甘于奉献,不懈奋斗。

1940 年,日本侵华战争步步升级,在邯郸一带的平汉铁路上,日寇的兵马、武器、弹药等源源不断地南下。这年秋天,身为邯郸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兼县大队队长的马功臣奉命执行破袭平汉铁路的战斗任务。他深知这条铁路是敌人运输战略物资的主要干线,拆断了铁路线,就等于卡住了敌人的咽喉。

就在战斗发起时,马功臣收到一封家书,大意是说:石友三叛军的一个骑兵连队,得知马功臣是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就到他家进行搜捕。马功臣的爱人闻讯后带着婆母和两个孩子及时逃出。父亲被抓去修工事,后来寻机逃脱。但一同被抓去的年逾七旬的祖父、两个叔父及同姓10余人却身陷牢狱。家书还说,敌人扬言马功臣是八路军的县长,必须拿重金才能将人赎回。信末要马功臣赶快回家救人。

读罢家书,马功臣久久不语,来回踱步。同志们知道他的家书内容后,无比愤恨,纷纷劝他赶快回家救亲人。

马功臣说:“这不只是我一家的灾难,冀南的老百姓也遭受着日寇的蹂躏,我只能尽忠,不能尽孝了。抗战不胜利,全民族不解放,我回家顶啥用!”说罢,他怀着满腔的怒火向前沿阵地急速奔去。

后来,马功臣从家书中得知,是全村人凑钱将自己的亲人赎回,算是保住了祖父和叔父们的性命。后来,他的父亲将自家的20亩田地卖光才还清债务。马功臣一家倾家荡产,居无定所,只能到处乞食。

1942年发生特大旱灾,生活更加艰难。马功臣的爱人领着两个女儿,大的7岁、小的3岁,忍饥挨饿一路乞讨,穿过敌人一道道封锁线,步行数百里才找到马功臣。

马功臣见亲人来了,心中无比欣喜。他听妻子述说这些年的悲惨遭遇,一时泪流满面。他安慰妻子咬紧牙关战胜困难,最终一定会赢得胜利,一定会过上幸福的日子。他把妻子安置在群众家中,按部队规定供给妻女口粮,从不搞特殊。天冷了,孩子穿不上棉衣,他督促妻子多干些活儿,挣点零花钱贴补家用,也不向政府张口要救济。时局稍微平定下来时,他爱人决定回濮县老家。马功臣只给她们母女蒸了一布袋玉米窝头,以供路上食用。

马功臣识大体、顾大局,公私分明,严于律己,舍小家、为大家,忠诚为党,一心报国。马功臣的故事,是无数共产党人高风亮节的缩影,他们崇高的革命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和敬仰。⑩赵庆国

2025-08-05 1 1 濮阳日报 c162791.html 1 马功臣的故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