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我深刻认识到错误,一定引以为戒,严格把好商品进货质量关。”近日,在市中级人民法院行政庭庭长朱海宇的主持调解下,当事人任某诚恳地向法官作出承诺。通过朱海宇的积极协调,任某与市场监管部门最终就行政处罚达成和解协议,既维护了行政执法权威,又妥善解决了处罚执行难题。
处罚争议起波澜。2022年10月26日,市场监管部门接到消费者投诉后,执法人员立即对任某经营的店铺进行检查,在货架上发现被投诉的巧克力及黑咖啡产品。经查,这些商品均未标注生产日期和生产许可证编号。同年11月15日,市场监管部门委托专业机构检测确认,涉案巧克力、咖啡中含有西布曲明成分。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办公室关于发布保健食品中可能非法添加的物质名单(第一批)的通知》,西布曲明被明确列为非法添加物质。据此,市场监管部门依法对任某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任某不服处罚决定,先后提出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但复议机关维持原处罚决定,任某不服处罚决定及复议决定,诉至该院。
“如我在诉”破僵局。“若我是当事人,会希望法官怎么做?”案件受理后,朱海宇没有简单维持处罚决定,而是带着团队反复研讨。经审查卷宗证据及庭审调查,确认市场监管部门对任某的违法事实认定清楚,但在执法程序方面存在提交证据超期、现场笔录制作不规范等问题。审理期间,朱海宇通过多次约谈了解到,任某经营的店铺是其家庭唯一经济来源,且面临较重经济负担,难以承担高额罚款。任某在谈话中多次表示已深刻认识违法行为的严重性,并恳请法院在法律框架内酌情减免罚款金额。
能动司法得优解。面对行政执法权威与当事人实际困难的矛盾,朱海宇秉持“结案不是终点,解开心结才是关键”的司法理念,并未简单作出判决。朱海宇首先组织合议庭深入研讨案件,达成一致意见后,主动与市场监管部门沟通协调,既客观分析案件争议焦点,又指出执法程序瑕疵。同时,重点说明任某系初犯且家庭经济困难的特殊情况。为妥善化解矛盾,朱海宇还专门邀请市场监管部门负责人召开协调会,共同研究解决方案。
经重新评估,市场监管部门认定任某违法情节轻微,涉案商品数量较少,依法调整了处罚决定。任某对变更后的处罚决定表示接受,并当场履行了缴纳罚款义务。
点评
这起看似普通的行政处罚争议案件,生动展现了新时代行政审判理念的深刻变革。司法实践中,当机械适用法律转变为“如我在诉”的司法情怀,当刚性执法遇见柔性司法,不仅实现了具体个案的公平正义,更践行了“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司法宗旨。
承办法官朱海宇团队的办案智慧启示我们:优秀的司法裁判应当既有法治的刻度,更有人文的温度。在严格依法办案的前提下,通过穿透式审判发现当事人真实诉求,以“如我在诉”理念化解行政争议,这正是习近平法治思想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根本立场的具体体现。
这类“小案精办”的典范,恰是检验司法作风的试金石。期待更多司法工作者能像朱海宇办案团队这样,既做恪守法律底线的裁判者,更当善解百姓心结的贴心人,让严肃的法律条文通过有温度的司法实践,真正转化为人民群众的法治获得感。
(全媒体记者 张洪中 通讯员 王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