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华龙区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和市民政局的精心指导下,秉持儿童利益最大化原则,紧紧围绕儿童福利保障、关爱保护和成长发展,积极探索“慈善+”模式,推动形成政府主导、慈善聚力、社会协同的儿童关爱格局,儿童慈善工作成效斐然。
健全工作体系,筑牢儿童关爱基石
华龙区精心构建了区、乡镇(街道)、村(居)三级儿童关爱服务网络,配备了11名儿童督导员和168名儿童主任,明确职责分工,专职负责辖区内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的关爱保护工作。这一举措确保关爱工作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形成覆盖城乡的服务格局,让关爱无死角。
依托全国儿童福利管理系统,华龙区对儿童信息实行“一人一档”精细化管理,确保信息完整、台账清晰。目前,全区17名孤儿、55名事实无人抚养儿童、80名留守儿童以及46205名流动儿童的信息均已录入系统,并实行动态更新。对于父母返乡的留守儿童、已满18周岁的困境儿童及时退出服务,新增对象第一时间录入,保证信息真实、动态可查,为精准关爱提供有力数据支撑。
华龙区联合区委网信办、区人民法院、区人民检察院、区教育局等15个部门,实施关爱服务质量提升三年行动。重点在精准帮扶、监护提质、精神素养、安全防护、固本强基五个方面发力,进一步完善关爱措施,提高服务效能,为儿童提供更优质、更全面的关爱服务,全方位呵护儿童成长。
落实政策保障,提升儿童福利水准
严格落实国家、省相关政策,自2025年起,华龙区将孤儿基本生活标准提高至1174元/人/月,事实无人抚养儿童补贴同步提高,累计发放补贴62.9万元,切实增强了困境儿童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让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
实施教育助学工程,全面落实“福彩圆梦·孤儿助学”项目,为符合条件的6名孤儿大学生发放助学金3.6万元,有效缓解了他们的求学压力,助力他们顺利完成学业,为未来的人生道路奠定坚实基础,点亮了他们的求学希望。
用好用活慈善资源,坚持政府保基本、慈善补短板的原则,通过资金联动、政策衔接,为困境儿童提供全方位保障,确保“不漏一人、不落一项”,让每一个困境儿童都能感受到社会的关爱与温暖,汇聚起守护儿童的力量。
拓展服务维度,注重成长关爱细节
常态化开展巡访探视,在暑假、节假日期间,华龙区组织开展困境儿童入户探访活动,全面掌握他们的生活、就学、健康和监护落实情况,做到“六个清楚”。同时,向监护人宣传法律责任和安全知识,督促其切实履行监护职责,为儿童营造安全的成长环境,守护儿童健康成长。
强化安全教育,召开全区留守儿童防溺水工作会,开展“线上+ 线下”宣传活动,发放倡议书500余份,切实增强了儿童的安全防护意识,有效预防未成年人溺水事故发生,保障儿童生命安全,为儿童撑起安全保护伞。
加强心理关爱,组织开展“守护童心阳光,共筑成长晴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引导未成年人树立积极心态,帮助家长提升家庭教育能力,构建儿童心理健康保护网,为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保驾护航,让儿童心灵充满阳光。
规范收养管理,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等法律法规,依法办理收养登记2例、解除1例,接受咨询20余例,切实保障了孤弃儿童的合法权益,让每一名孤弃儿童都能在合法、合规的环境中得到妥善安置,给予他们一个温暖的家。
整合社会资源,凝聚慈善强大合力
社会力量广泛参与,通过慈善协会、爱心企业、社会组织等多元渠道,华龙区筹集了大量善款和物资,救助133人,发放救助金26.9万元,切实改善了儿童的生活条件,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关爱与支持,汇聚起社会爱心暖流。
打造品牌项目,持续开展“六一儿童节困境儿童救助”活动,救助40人,发放救助金3万元;“贫困学子圆梦工程”帮助33名贫困大学新生迈入大学校门,发放救助金9.9万元;“爱心助残”活动救助20名贫困残疾人家庭大学生,发放救助金2万元;“扶危济困”项目救助大病困境儿童27人,发放救助金8.1万元。这些品牌项目彰显了慈善项目的长期效应和社会温度,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成为慈善助童的亮丽名片。
拓宽募捐渠道,依托“慈善一日捐”“99公益日”等活动,广泛动员机关干部、企业职工、学校师生和社会群众参与慈善募捐。全区共募集善款143.3万元,其中教育系统捐赠47.25万元,占比40.8%,实现了全民参与、全域覆盖的良好局面,激发了全民慈善热情。
设立慈善基金,鼓励企业设立冠名基金、专项基金,引导社会资本定向支持儿童慈善事业,逐步形成长效保障机制,为儿童慈善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突出项目驱动,打造特色亮点品牌
节日救助常态化,结合“六一”、春节、“三八妇女节”等重要节点开展主题救助活动,增强儿童的获得感和社会关注度,让儿童在节日里感受到社会的关爱与温暖,为儿童节日增添欢乐色彩。
圆梦工程品牌化,持续开展的“贫困学子圆梦工程”,已成为助学育人的特色品牌,为贫困学子的梦想插上翅膀,助力他们实现人生价值,成就美好未来。
心理关爱制度化,通过进校园、进社区宣讲和心理疏导,帮助困境儿童塑造健康心态,促进家庭与社会协同育人,为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提供制度保障,筑牢儿童心理健康防线。
社会捐赠多元化,引导企业和个人捐资捐物,推动资金使用公开透明,形成社会各界持续参与的良好局面,让慈善捐赠成为一种社会风尚,营造全社会关爱儿童的良好氛围。⑩
本报记者 吴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