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社会·民生

娄文成:半世纪爱心长跑书写感恩人生

9月10日,秋意微凉,阳光洒进简朴的客厅。年过七旬的中原油田退休职工娄文成,用布满老年斑却依然坚定的双手,将第8张助学汇款单仔细装入印有党徽的信封。这一幕,是他持续半个多世纪爱心长跑的最新注脚。

54年如一日,累计捐款8.7万元,开展义务讲座319场,资助贫困学生47名——这些数字,不仅丈量着一位普通共产党员生命的厚度,更诠释了一名石油系统退休工人对信仰的执着坚守。

一切的起点,要追溯到1956年的那个寒冬。6岁的娄文成蜷缩在老家土坯房漏风的墙角,母亲因肺痨已三日未进食。破晓时分,村党支部书记带着党员义务队推开房门,送来了半袋救济粮和一碗煨着红糖的黄豆粥。

“孩子趁热喝。”村里的大婶用围裙擦着眼泪,村里的老大爷则把自己藏了半年舍不得吃的红糖掰碎撒进粥中。这碗热粥,温暖了一个孩子冻僵的身体,也点燃了他心中信仰的火种。此后,娄文成在14万字的手稿中反复写下那个雪夜的记忆:“那一刻,我知道了什么叫共产党人。”

1968年,17岁的娄文成参军入伍成为一名铁道兵。他每月仅有6元津贴,却坚持攒下8个月津贴,凑成50元汇款单寄往需要帮助的灾区。“钱不多,但心要热。”连队原指导员李建军回忆,“小娄总说‘张思德的炭火要烧得更旺’,他主动替战友站夜岗,把《为人民服务》全文抄在日记本扉页,字字带劲。”

1989年云南昭通地震,时任政工员的娄文成第一时间捐出几乎当月工资。此后3个月,他靠咸菜就饭度日。工友偶然发现他在笔记本上写下的“特殊公式”:困难群众的需要÷个人需求=幸福指数。25年间,他累计捐款4.2万元,相当于当时20年工资总和。同事们称他“铁算盘里的活雷锋”,他却笑着说:“党和人民给的,我得还回去。”

2011年冬,大雪封路,61岁的娄文成推着结满冰碴的自行车蹒跚赶到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军绿色棉袄上全是摔跤留下的泥痕。他怀里紧紧护着车筐里为留守儿童织的毛衣。青年党员刘颖至今难忘:“那天他摔了3次,可讲起课来精神抖擞。”讲到动情处,老人突然掏出一张泛黄的1974年捐款凭证:“看,这张纸比羽绒服暖和!”14年来,他手写讲稿摞高1.2米,独创“军装+汇款单+党费凭证”三件套授课法。截至目前,娄文成已深入社区、学校、企业开展义务红色宣讲319场,影响超6万人次。

2021年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次日,刚做完白内障手术的娄文成执意冒雨前往社区党支部,交纳2000元救灾特殊党费。泥浆糊住了老花镜,他却面向党旗大声喊出:“党员就是压舱石!”

在他的樟木箱中,珍藏着3张跨越时代的特殊党费凭证:2000年千禧年捐款1000元,2008年汶川地震捐款2000元,2021年建党百年捐款3000元。这3张凭证,构成了一部无声的信仰年表。如今,在“文成爱心工作室”的墙上,14本手写讲稿与8张助学汇款单静静陈列,如同一段段时空坐标,串联起一位党员不平凡的人生轨迹。

本报记者 史式灿 通讯员 韩学忠

2025-09-26 1 1 濮阳日报 c164832.html 1 娄文成:半世纪爱心长跑书写感恩人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