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时事·综合

加快建设文化强国

(上接第一版)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文艺晚会《正义必胜》隆重举行。通过电视、透过网络,人们反复品味着动人节目,在社交平台上留下如潮好评。

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对文化产品的质量、品位、风格等的要求也更高了。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文化强国之‘强’最终要体现在人民的思想境界、精神状态、文化修养上。”这就要求我们跟上时代发展、把握人民需求,以人民为中心建设文化强国。

以人民为中心,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天津推出四大系列500余项文旅活动,北京带来1485场演出,河北奉上八大主题200余场示范活动——这个国庆中秋假期,京津冀联动打造文旅盛宴,组成一幅生动的金秋人文景观。

文化发展,为的是人民、依靠的是人民,成果也当由人民共享。

一方面,要着眼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深入挖掘当前文化需求侧的新趋势和新特点,让更多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

另一方面,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保障人民文化权益,把宣传、教育、引导和服务群众结合起来,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

以人民为中心,要增强文艺原创能力。

2025年新春伊始,《哪吒2》屡创票房纪录,成为彰显新时代文艺原创力、生命力的生动例证。

沉实厚重、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关键所在。这提示我们,文化各领域要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创作生产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

以人民为中心,要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文化产业发展质量。

文化和旅游部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248个、群众文化机构近4.4万个、新型公共文化空间4万多个,群众享受文化服务有了更多的好去处。

更好保障人民文化权益,应当坚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推进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文化产业规划和政策,不断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让人民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有效增强。

激活:在新的起点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

“在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深刻变化、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的背景下,文化强国建设仍存在不少短板和不足,必须高度重视,认真研究解决。”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文化强国建设指明方向。

锚定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我们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植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顺应信息技术发展潮流,不断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创造。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作为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生产经营机制。

把握源头,要统筹各类人才培养,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锐意创新的高水平文化人才队伍;顺应潮流,要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引入互联网思维和信息技术,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

前不久举行的北京文化论坛上,文创展售中心人流如织,融合传统元素与时尚设计的各类产品备受欢迎。

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面向未来,只有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才能推出更多既体现中华文明突出特性、中华文化重要元素,又反映时代进步和实践发展的文化成果。

文明如潮,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2024年,我国文化贸易总额达到1.4万亿元。动漫、游戏、潮玩、演艺等文化产品加速“出海”,助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建设文化强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是应有之义。

新征程上,我们要积极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推动更多富有历史文化底蕴、反映当代中国生活、具备国际文化视野的作品走出国门。

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我们一定能加快建设文化强国,不断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筑牢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文化根基。

新华社北京10月9日电

2025-10-10 1 1 濮阳日报 c165402.html 1 加快建设文化强国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