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教改前沿

有教无类

子曰:“有教无类。”这是两千多年前的中华大地上,思想巨人孔子喊出的一声石破天惊的话语,一句照亮中华文明和人类历史的圣言。应该说,好奇是人的天性,学习求知是人的本能。但在漫漫历史长河中,识字读书、学文明理被上层统治阶级所垄断,“庠”“序”“学”“校”等不同时代的办学机构,都是为少数贵族子弟开办的。因此,接受教育成了一种身份的象征,也成了普通民众可望而不可即的白日梦。是孔子,站在人的价值本位,着眼文明的传承和时代的发展,率先创办私学,并把它办成了规模庞大、学制灵活、课程丰富的开放式名校,这所学校没有固定的校址和教室,但却有一以贯之的校训,那就是“有教无类”。

孔子讲有教无类是有自己的理论依据的。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这又是一句耳熟能详的话。孔子的意思是,人作为一类,自出生起,无论是生物性还是社会性方面,都有一些基本相同的本性。但是后来人们为什么变得不同呢?是因为后来的习染不同而已。这习染指行为习惯,也指环境熏染。例如习惯,我们认同这样的说法: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好习惯好学生,好习惯好人生。环境习染也很重要,家庭环境、社会环境、职业环境、交友环境等,都可以改变人。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谓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等等。因此,“性相近,习相远”表达了孔子的如下思想。一是人生而平等。性相近,不论出生血统高贵与否,只要是人,都有相同相近的人性。二是相信教化的力量。人的差别在习染,唯有教化提升之。教育培养习惯,教化营造环境、改变人生。

也许有人要说,孔子的有教无类也是有条件的啊,因为他说过:“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孔子的话不错,全是束脩惹的祸。历代关于束脩的解释,主要有二。一是十条干肉。源自《礼记·少仪》:“其以乘壶酒、束脩、一犬赐人。”郑玄注:“束脩,十脡脯也。”二是束带修饰。《盐铁论》《后汉书·延笃传》中都有这种说法,指少年到了十五岁左右,能够自行束带修饰,有了一定生活自理能力。其实前一种解释也不丢孔子的人,不说民办教育不是免费教育,就是这十条干肉也不是多么昂贵难得。再看孔门收徒,也知这门槛并不是死板不变,多少穷孩子苦孩子不照样拜师学习吗?因此,孔子的这句话,无论解释成“只要带着十条干肉来请教的,我没有不加以教诲的”,还是解释成“只要是十五岁以上,愿意学习的,我没有不加以教诲的”,都不会影响他的伟大。

有教无类,孔子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从其一生的教育实践来看,他积极奉行教育机会均等、对受教育者一视同仁的主张,不分国家、族群、贫富、老幼、智愚,只要愿意向学,一概来者不拒,去者自由。在他的众多门徒中,既有贵族子弟(如孟懿子兄弟),也有乡间野人(如子路);既有富商大贾(如子贡),又有穷困平民(如颜渊父子)。他都秉持一颗仁心,本着“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精神,对每一个学生都充满深情,不挑选、不抛弃、不放弃,耐心教之,精心育之。这是一种多么可贵的精神!凭着这种精神,孔子办成了一所驰名古今的“国际学院”,培养了一大批英才学生。用司马迁的话说:“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有教无类,是最大的教育公平,是一切公平的基础。这是孔子两千多年前的教育理想,是一个民族伟大的教育梦!为孔子点赞!

2017-10-16 市中小学教育教研室 张自福 1 1 濮阳日报 c918.html 1 有教无类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