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这是一座城市的荣耀,这是400万龙都儿女的骄傲和自豪:时隔3年之后,奋发的濮阳,将反映一个城市最有价值的无形资产和最重要的城市品牌——全国文明城市的桂冠再次收入囊中。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在全市上下正兴起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热潮之时,又一次戴上“全国文明城市”这一熠熠生辉的桂冠,必将极大地激发全市人民的自豪感和干事创业的热情,推动我们在新的起点上同心谱写濮阳赶超发展的壮丽篇章。
全国文明城市,是国内城市综合评比中的最高荣誉,已成为城市竞争中最具价值的“金字招牌”。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标准涵盖城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等诸多指标,是对一座城市的整体实力和发展质量的综合考量,考评标准高、要求严。濮阳能够蝉联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集中反映了这些年我市在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实现“三量齐升”、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濮阳的征程中取得的重要成果。
近年来,我市坚持“两手抓、两手硬”,把精神文明建设贯穿于改革开放全过程,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作为推动科学发展、赶超发展的总载体、总抓手,以创建促赶超,以创建增活力,以创建谋发展,着力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着力在“惠民生、经常化”上做文章,着力在城市建设管理的精细化上求突破,抓发展环境改善,抓民生问题解决,抓现代市民培育,抓城市核心竞争力塑造,使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与改善民生的步伐齐头并进、与促进和谐的目标合拍相应,交出了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份满意答卷。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让濮阳发生了深刻的蜕变。无论是大刀阔斧的整顿,还是润物无声的改进,都让“文明”二字融进了城市生活的点点滴滴。2015年我市被中央文明委正式命名为全国文明城市后,为保住并擦亮这块“金字招牌”,市委、市政府作出了推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常态化、长效化的决定。近年来,濮阳高度重视创建的制度化与可持续性,以接地气、顺民意的方式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不断推出全民敬业行动、“幸福家庭日”、“双报到双服务”建设幸福社区活动等多项创新工作机制,推动全社会在道德实践和传播中形成价值共识,使城市文明水平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如今,濮阳的综合环境、市民素质、生活水平和综合竞争力发生了有目共睹的变化,文明元素已深深融入这座城市的血脉。我们在收获荣誉和奖牌的同时,更收获了广大群众所能感受得到的获得感、幸福感与归属感。然而,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并非终身制,文明创建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对比全国文明城市的测评体系,濮阳仍有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与先进城市相比,我们的文明创建工作在一些方面还存在不足。
目前,全市上下正在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更应再接再厉,乘势而上,着眼建立健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长效机制,拓展工作的深度和广度,让全国文明城市这项荣誉称号转化为濮阳持续奋进、砥砺前行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