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又称作柳节。为什么叫柳节,古籍中查不到确切的记载,民间流传的说法多种多样。然而,在大自然中,柳树与清明节气有着天然的不解之缘,既是清明节气的使者,也是清明时令物候最鲜明的体现者,却是不言而喻的。想想吧!农历二月,乍暖还寒。当草色遥看近却无,槐树、榆树、银杏树等树木刚刚复苏发芽之时,柳树已是枝叶舒展、满目碧翠、绿荫覆地、鸟鸣枝头、风情万种、如烟如流了。柳树不仅率先报告了清明节的到来,而且将清明节气装点得一派生机,显露出气清景明的节令特征。仅此,清明节称之为柳节不是名副其实吗?
柳节柳诗多。每到清明节,古代文人墨客都会诗心萌动,诗性勃发,写下许多吟咏清明的诗词。在这些诗词中,以柳绘景、寓情于柳、借柳感怀的诗篇比比皆是。单说唐朝,杜甫写有“漏泄春光有柳条”,韦庄写有“满街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韩翃写有“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孟浩然写有“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的诗句。来鹄的诗句“几宿春山逐陆郎,清明时节好烟光”,用烟光比喻柳色。贾岛在“晴风吹柳絮,新火起厨烟”的清明节思念友人。贺知章的《咏柳》更是千古传诵:“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诗句用晓畅朴实而又生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了清明时节柳树绿枝摇曳、细叶青翠、婀娜多姿、生机勃勃的动人景象,热望春风能够剪裁出更生动的美景。古人内容广泛、多姿多彩、隽永流畅的咏柳诗作,使清明节成了诗化的柳节,直让人思绪在柳梢上翻飞。
柳节柳俗多。在清明节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中,以柳为载体的活动可谓多矣。其中,流行广泛的是插柳。古代民间认为清明节是个鬼节,而柳树是“鬼怖木”,插柳可以阻吓鬼魂进门。北魏农学家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一书中就记载有“取柳著户上,百鬼不入家”的说法。也有人认为柳树有药效,天气转暖以后能驱除毒虫和防治疫病。每到清明节,人们都要摘取新的柳条,插挂在屋檐下、门两旁、井台上、马车上等处,以驱邪消灾。宋朝诗人陆游在诗中写道:“忽见家家插杨柳,始知今日是清明。”宋伯仁也写有“清明处处插杨柳,院宇深深绿翠藏”的诗句。大画家张择端在著名的《清明上河图》中,绘有一顶从京城郊外扫墓归来的轿子上插满柳条的画面。这些诗画表明,宋朝时插柳已大行于民间。直到今天,不少地方还保留着清明插柳的习俗。去年清明节我回浚县农村老家扫墓祭祖,沿途看到不少汽车插着细柳枝,村庄里许多人家的大门两旁新插的柳条随风轻扬,洋溢着节日的气氛,深感民俗厚植乡野、民风古朴淳厚。
佩柳环、戴柳帽、吹柳笛,也是清明节情趣浓浓、内涵丰富的柳俗。唐宋时期,已有“清明戴柳枝于发”的习俗。古代,妇女尤其是少妇少女,清明一早就采摘新鲜、柔软、纤细的柳条,编织成精巧的小柳环,斜插在鬓角作饰品,以示容颜不老,青春常在,故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的民谚。清朝诗人杨韫华在《山塘棹歌》中写道:“清明一霎又今朝,听得沿街卖柳条。相约比邻诸姐妹,一枝斜插绿云翘。”可见,这种风俗清朝时还很流行。如今,这种风俗虽已不多见,可也没有完全湮灭。有一年清明时节,我在西安旅游,看到一些女学生兴致勃勃地买来柳条,有的编织成柳项圈佩戴在脖子上,有的编织成柳镯子佩戴在手脖子上,成了游人中别具一格的风景线。我想,这也是当代人与时俱进用新形式传承民俗吧。在清明节,男人尤其是青少年,常常用柳枝编织成柳帽戴在头上,象征着自己像柳树一样活力充沛,期盼茁壮成长,寄托新的希望。记得小时候清明时节,我和小伙伴在上学的路上,总是顺手从路边的垂柳上扯下一把枝条,在手上弯上几弯、绕上几绕编织成柳帽戴在头上;用一段细柳枝拧出木芯制成柳笛,吹着玩儿;再折一根细长的柳条作为鞭子挥舞着,意气风发、欢欢乐乐地走向学校,真是无比快活。前年清明前夕,我到一所城镇小学采访,一位年轻的老师头戴柳帽,正在声情并茂地给学生讲述清明节的来历和清明节的风俗习惯。听讲的学生也都戴着柳帽,在柳帽青枝绿叶的映衬下,系在脖子上的红领巾显得格外鲜艳,个个精神焕发,活泼可爱。这场面,令人感叹不已。这些民俗,更使清明节成了文化元素丰富、精神内涵厚重的柳节。
清明时节是植树造林的好季节。柳树适应性强,不讲土质,耐得旱涝,易于成活,生长旺盛。古代陶渊明、白居易、苏东坡、欧阳修等名人都曾在清明前后种柳植绿。多栽种一些柳树吧,让柳节柳色更绿、柳花更艳、柳景更妩媚、柳韵更悠长、柳俗更淳朴。同时,也让风光更秀丽,让生活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