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学生囿于环境,很多时候作文言之无物,造成了现在的写作盲区。我认为需要实现作文课堂,尤其是初中作文课堂的“出”与“入”,让学生真正理解“生活处处是语文”。
“出”——走出课堂看世界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语文课堂可以延伸到大自然。我愿意带领学生去踏春,实现所谓的“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在集体活动中,你背一句古诗,他来两句朗诵,避免单个行动的缺乏响应、缺乏应和,实现语文课堂上一直强调的“思维碰撞”,产生智慧火花。
“入”——你方唱罢我登场
刚在集体活动中赏了景、背了诗,如何做到诗为文用,是“入”课堂的根本。例如在踏春活动中,很多学生能真正学到诗词中的委婉。如《钱塘湖春行》,该文以景为铺垫,最后落脚到情上,实现情景交融。后来,有的学生在作文写作中,就用到了。在写母爱的文章中,开头立足于寒风、窗缝的环境描写,结尾讴歌母爱。这正是“入”的体现形式。
“出”——跨越课堂看写作
文章结构是文章的骨架。其实,在走出语文课堂的时候,处处都能体现文章的结构。比如,阳春三月里,我带领一部分学生在家长的陪伴下走进濮上园。我可以把一次踏春变成一次跨学科的写作实战。同学们看路两边的树、湖边的垂柳都不是单棵单边存在,而是对应而生,数学上的对称美就对应了作文上提到的首尾呼应。
“入”——适时升华即文章
景色固然美,实现适时的升华才能变成文章。回到课堂内,学生的课堂写作也正体现了这一点。一个学生的写作题目为《目光》,开头写:“我的目光转向窗外那棵老枫树,树皮斑斑驳驳,有了很多裂纹。”结尾写:“再望向窗外,那古老的老枫树仿佛焕发了生机……”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如何实现初中作文课堂“出”与“入”之间的自由转换,需要我们每一位老师去思考,去做。唯其如此,才能不负韶光、不负学生的青春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