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天堂,那应是图书馆的模样。
这句名言是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说的,他曾出任阿根廷国立图书馆馆长。是的,不管图书馆是新是旧、是大是小,注定都是我们很多人心中的天堂。位于洛杉矶北部圣马力诺的亨廷顿图书馆让我第一次领略到了天堂之美。
很多时候,偶然之举总会带来意外惊喜。在一篇游记里,我发现了亨廷顿——这三个字引起我的注意完全是因为《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很快我就发现,这本书的作者亨廷顿,不是美国当代政治学家萨缪尔·亨廷顿(1927—2008),而是商业大亨亨利·亨廷顿(1850—1927)。他将家族遗产由洛杉矶移到了圣马力诺,买了大片的土地修建宅子和花园,并立下遗嘱,将家族收藏的艺术品和图书建成一座图书馆,向公众开放。这就是现在的亨廷顿图书馆,它其实是图书馆、艺术馆与植物园三位一体的综合体。在这里,图书与自然、学术与艺术、文化与生活都得到了极好的结合。
亨廷顿图书馆是美国现有的三座最负盛名的私人图书馆之一。其他两座:一是位于美国华盛顿的富尔杰·莎士比亚图书馆,这是由石油金融大亨富尔杰夫妇捐赠的专业研究性图书馆;二是位于纽约曼哈顿岛上的皮尔庞特·摩根图书馆,原先是金融大亨摩根的私人图书馆。
这三座图书馆都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的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图书馆。亨廷顿图书馆是其中最大的,也是建筑风格和设计最为独特的。
有时候我会想,到底是因为美国的富人太热爱艺术,还是因为太富有才有条件把他们培养得具有极高的艺术品位呢?
我看过一些有关美国私人图书馆的文章,里面谈到了像亨廷顿图书馆这样的地方都是美国“镀金时代”的产物。那个时期的美国,有人因石油致富,有人因钢铁致富。这些人因为太富有而过着极为挥霍的生活,被形容为“金色的生”,所以那个时代被称为“镀金时代 ”。有了太多钱的富人急切要模仿欧洲的贵族,于是建造宫殿般的豪宅,收藏价值连城的艺术绘画。其中的一些富人就会产生一个疑问,拥有巨额财产的目的到底是为了什么?一些人在经过深思熟虑后,选择了回馈社会。有人捐款成立了慈善基金,有人捐款用于公共事业,还有人捐款建立大学,而亨廷顿则买了一块地,建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亨廷顿图书馆。
以前我总狭隘地认为,一个没有悠久历史的国家是不值得我花时间去游历的。但是,当你置身于这样一个针落有声的图书馆里时,你会发现,历史的意义不在乎长短,它带给你的是一种回忆和感受,你会有一种很想了解它的冲动,时间在这里已经停滞,书籍带给人内心的静谧达到极致。
别看美国建国才200多年,他们对于历史的重视程度和保护措施是相当严谨和严格的。图书馆展览厅里光线昏暗,温度较低,里面现藏600万册珍本藏书及手稿,主要是英美文学与历史著作。这和参观敦煌莫高窟只能打手电筒的原理想必是一样的,这些纸制品都极怕强光和高温。图书馆展览厅的旁边,是一个专门的科学史展区,里面再分成四个区 :天文学、博物学、医学、光学。这里有一个伽利略的望远镜互动模型,参观者可以通过望远镜观看对面天花板上的一个月球模型,感受伽利略第一次用望远镜对准月球之后所见到的情景。这里很多展品都是图文并茂的,非常形象生动,即便是孩子也不会觉得枯燥乏味。
这里游客非常少,中国人就更少了,参观的游客要求双肩背包必须背到胸前,以免碰到展品,因为很多展品不设橱窗和展柜,你可以非常近距离地欣赏。馆里的工作人员,多是老奶奶或老爷爷。你可别以为他们都老态龙钟,一旦你有不当之举,他们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出现在你面前,然后和蔼可亲地告诉你,请往后一些。
亨廷顿图书馆的另一特色,当然就是它的植物园了。这里有12个庭院,有1.5万种植物种类。漫步其间,是一种非常惬意的享受。最有趣的是,一只只蜂鸟就在我们身旁的花丛中,一边在空中盘旋,一边从花朵中觅食。我们的驻足观赏非但没有影响它们,反倒似乎平添了它们表演的欲望。它们没有一丝的害怕,只是在专心地吸蜜。这是我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看到蜂鸟。儿子很随意地说了一句话,让我很是惊讶:这些鸟如果不是出现在图书馆,而是出现在别处,估计早就被逮没了!
亨廷顿图书馆里还有一个让我更为惊叹的事情,就是他们还专门设有一个植物实验室。在这里,从土生植物到水生植物,从阔叶植物到微小植物,植物根、茎、叶的一切知识都可以在显微镜下获得。在图书馆里还能开启一场植物探索之旅,感觉真是棒极了!
图书馆里还有两个和中国有关的东西:一个是中国园。亨廷顿本人虽然没有到过中国,但他非常喜欢中国文化。据介绍,中国园里所有建筑部件都是在中国购买或制作的,大到凉亭,小到瓦片,最后运到美国组装。另一个就是2014年在图书馆仓库发现的一册明朝的《永乐大典》。这则新闻,据说当时非常轰动。任何角落似乎都能找到中国元素,作为一名中国人,我想应该是感到自豪的。
清末民初的外交家伍廷芳曾经说过,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气息,就像人类身上的气味一样。我想,每一座图书馆,它必定也有着自己独特的气息,吸引着我们来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