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白菜苍翠欲滴,水萝卜葱绿水灵,小蝈蝈栩栩如生,还有抖动着翅膀捕捉害虫的七星瓢虫。它们逼真、形象、传神,令人耳目一新。如果不是事先有所了解,已知这是以绢丝为主要材料制作的工艺品,只凭眼看,会心生恍惚,误以为闯到了谁家的菜园子里。5月25日,在陈氏绢艺工作室,记者采访了正在给一棵绢质布料白菜制作根须的陈志峰。
今年44岁的陈志峰,出身绢艺世家,濮阳县前马寨村人。他告诉记者,陈氏绢艺自第一代艺人陈丁云起,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陈志峰说,他的祖父陈丁云的绢艺作品主要为戏服。因戏服做工考究、图案鲜活,在具备实用功能的同时,兼具欣赏和收藏价值。到了他父亲陈计安时,绢艺制作技艺有了质的飞跃。这一方面得益于父亲的心灵手巧,另一方面则得益于母亲的全力辅助。母亲叫秦三起,是滑县秦氏绢艺第十代传人秦书田的女儿。她的加入,为陈氏绢艺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与活力。
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陈志峰的妻子李景丽对绢艺同样有着浓厚的兴趣。李景丽说,当初谈恋爱那会儿,别人的定情物一般是戒指、手环、项链什么的,而陈志峰的定情物是两只布做的蝴蝶。虽然与预期的礼物不一样,但就是那两只蝴蝶,只轻轻地扇了扇翅膀,就在她的内心掀起一场情感的风暴,她当即决定与他长相厮守一辈子。现在,李景丽已是陈志峰的得力助手,可以为作品裁样、上色、组装了。夫妇俩携手绢艺,夫唱妇随。
问起从业经历,陈志峰有些难为情地说,这是一笔糊涂账,因为不知从何时算起。一旁的李景丽笑了,接过话茬儿说:“听俺公公婆婆说,志峰还不会说话的时候,就开始给爹娘打下手了。小时候,他最感兴趣的事,是模仿大人的样子制作蝈蝈、蚂蚱、蝴蝶、蟋蟀、金蝉等一些昆虫。”
从小就受到绢艺艺术熏陶的陈志峰,深得父母真传。陈志峰的作品,无论是古装仕女,还是瓜果菜蔬,抑或是花鸟虫鱼,皆惟妙惟肖。他说,愈是小的作品,用料愈复杂,做工愈精细,愈考验人的技艺、耐心和毅力。比如一只小小的蝈蝈,通常要动用大缎子、平缎子、绉缎子、绫子、纺绸、乔其纱、洋纺等多种绢丝,须、眼、头、身、翅、腿的材质各不相同。然后,再经过118道工序,耗时20天甚至一个月,才能让蝈蝈的眼睛炯炯有神,长须柔中带刚,翅膀吹弹得破,腿皆弯曲有度、弹跳在即……通常一只蝈蝈做“活”了,陈志峰也会累得头晕眼花、腰酸背痛,整个人都快散架了。
为更好地发扬光大绢艺事业,陈志峰专门拜绢艺大师秦三杰为师。秦三杰是秦氏绢艺的第十一代传人,其作品曾得到国学大师启功、著名作家冯骥才等名家的赞誉和题词,在海外也颇有名气。尽管一个是舅舅,一个是外甥,但两人还是按传统规矩行了严格的师生之礼。舅舅的悉心指导,加上自己的苦心钻研,陈志峰对绢艺的认识和理解,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陈志峰自我加压,要求自己既融合两家之长,又不断推陈出新,慢慢形成了陈氏绢艺的特色。
慢工出细活,慢中见精神。一个“慢”字,道出陈氏绢艺的精髓要义。陈志峰告诉记者:因其慢,才能保证每一件作品具有不变形、不褪色、不变质的特点;也是因其慢,才能保证每一件作品的清明之气、独到之韵、高雅之趣。2011年10月,他的作品《睡美人》在烟台举办的中国第六届民间工艺品博览会上荣获金奖;2011年12月,他的作品《中华儿女》在首届中国徐州工艺美术品、国际礼品、收藏品交易博览会上荣获金奖;2013年9月,在河南省文联主办的中原六省中秋民间文化艺术联展活动中,他的作品《花好月圆》荣获金奖;2014年10月,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五周年“中国梦 乡土情”河南民间工艺美术邀请展中,他的作品《财遂人意》荣获金奖。2014年,他被河南省文联授予“工艺美术家”称号;今年4月,他被我市总工会选树为“濮阳大工匠”。
陈志峰屡获大奖,其事迹多次被中央电视台、河南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报道,其作品远销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十几个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