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朋友小聚。酒足饭饱后,一友人还安排了专场豫剧演出让大家尽兴。由于是专场,偌大的演出礼堂只摆放了一张桌子。待我们五六个人坐定后,演出就算正式开始了。观众虽少,演员演唱得依然投入,引得大家纷纷叫好,轮番上台献花。其间,我们还趁兴与演员互动对唱,过足了戏瘾。看着戏台上熟悉的家伙什儿,听着熟悉的豫剧旋律,我的思绪不知不觉穿越到过去,40年前看戏的场面一下子浮现在眼前。
小时候,各乡镇都有一个大戏院。说是戏院,其实是多功能的,既是乡镇开会的会堂,也是人们赶集时的菜市和牲口交易场地。但毕竟是个戏院,所以偶尔也会有演出,本县的、外县的剧团,譬如豫剧、曲剧、大平调、大弦子戏等都曾在这里上演。那个年代,人们还不知电视为何物,更谈不上网络多媒体,文化生活匮乏。凡有演出,十里八村一片沸腾,像过节一样,男女老幼奔走相告,总是三五成群相约去看戏。当然,最开心的要数小孩子了。小孩子虽说不懂戏,却最爱往戏院子里挤。因为看戏时大人多半会给小孩子买些糖果、瓜子、花生之类的零食,免得小孩子不安生,到处乱跑。那时候看戏绝对是一个体力活儿,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挤。戏院里挤满了看戏的人,里三层外三层,人山人海,把个戏台围得水泄不通,挤得人喘不过气来。坐着的,站着的,站到凳子上的,爬到树上的,比比皆是,场面分外壮观。小孩子个子矮,大人就把孩子举起来,即便如此还是看不见的,就干脆让孩子骑到墙头上看。
40年改革开放沧桑巨变。随着人民群众业余文化生活的不断丰富,看戏的人越来越少了,乡里更是很少有戏曲演出了。我偶尔在都市的大剧院里看过几场演出,意欲感受一下威风锣鼓的生猛气势,体味一下唱念做打的身段手法,但却全没有了儿时看戏的急迫和执拗。现在看戏,仅为寻觅久违的感觉和唤起温馨的回忆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