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金堤

故乡的原风景

□ 文夫

年少时求学离家,长居外地,间或回去探望,故乡一直以它传统的模样接待着游子归来,给人亲切的感觉。然而近年回乡,却让我在熟悉中渐生疏离感。

初冬时节回家小住,见往昔长满麦苗的田野遍布起简陋的厂房。村人一改往昔的冬闲,早早起来便奔向机器鸣响的场所受雇打工。做饭用上了煤球或液化气,但多数人家不再蒸馍,村里的馍房、饭店和超市生意红火,升腾着商业气息。旧日的乡间阡陌小路和坑洼不平的村庄大街已被水泥铺就,不时穿梭着型号不一的电瓶车和轿车,卷起一阵阵尘土。每天定点供给的自来水通到了家家户户,路旁的那口老井已被封盖。忙碌一天的人们,吃罢晚饭,或看电视或玩电脑。门窗空隙透出的光线,闪闪烁烁,令人目眩。这天,邻居的儿子结婚,轿车娶来的媳妇着一袭白纱,传统的拜堂仪式已让位给时尚的礼仪。

眼前的故乡让我觉得有些陌生。那片冬日暖阳下空旷寥廓的原野,那缕暮色初起时盘绕在村庄上空的炊烟,那个晚饭后大街上成人聚堆聊天、孩童嬉戏的场景,那位被掀开红盖头垂首低眉羞答答的新娘,怎么都不见了踪影?想到这里,内心忽然涌起莫名的失落 。

乡村的冬夜寒气袭人,打开取暖炉子的风门,红色的火苗增添暖意。前来串门的邻居甲说:“老家冷吧?不比你们城里暖和。”

“还行,比小时候好多了。”

幼时的生活时光,是人有了一把年纪后常爱回望的地方。说到过去,邻居甲来了兴致,音调也随之提高:“那是。那时的冬天是真冷,一冬天就那身棉袄棉裤,不像现在穿得里一层外一层的,隔风。”

“那棉袄一穿就是几年,袖口脏得发亮,都能把火柴擦着。”邻居乙也来了兴致,接过话题,边说边用手比画擦火柴的架势,然后情不自禁地哈哈笑出声。

“没有衣裳替换,冬天不像现在能洗澡,身上的虱子随手可以摸到。”邻居甲叹口气又说,“雪下得也大,穿的棉鞋踏湿后不舍得用柴火烤,常常几天不干,脚被冻得生疮。”

“那时不光冷得很,吃得也差。养几只鸡下了蛋不舍得吃,还要用它换钱买盐和点灯的油。养头猪得一年工夫,又脏又累不说,也得赶到集上卖了,好给孩子过年添件新衣裳。不像现在,隔三岔五能吃上肉,鸡蛋就更不用说了。”邻居乙忙着补充几句。

在漫无边际的聊天中,两位村人燃起了对早年生活的回忆,感慨着那时的日子过得不易,对现今生活,虽然有这样的牢骚那样的抱怨,却也流露出很大的知足,同时又向往着啥时能赶上城里人的生活水平。

与街坊聊天过后,让我对故乡原风景的不断消逝有了更多思考。乡愁,很大程度上是外出游子的独有情结。客居他乡的人们,在感受着外面世界精彩的同时,也日益滋生着漂泊的滋味和对故乡的思念,传唱多年而不衰的歌曲《那就是我》,道出了多少游子的心声:“我思念故乡的小河,还有河边吱吱歌唱的水磨;我思念故乡的炊烟,还有小路上赶集的牛车。”这种浓郁的思乡之情,让人们总想不时回到熟悉的故里,回味少时生活情景带来的温馨,一如《故乡的原风景》所说:“一缕清风呼唤遥远的记忆……最初的美丽还在这里。”但不断变化的现实并不总是具有诗意,快速发展的时代,无孔不入的资本,已让世外桃源难觅。对金钱财富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渴望,驱动着故乡匆匆前行。无论游子怎样珍视,故乡都不会为谁在那里一成不变地停留等待。面对“同此凉热”、一切都在改变的世界,有时就不免想,我们是否为自己的那点乡愁思虑得太多,而没有顾及乡人的生活感受?应该想到的是,你不能游走在现代,还让村人仍生活在农耕时期,甘其食,安其居;你不能因为想看到那缕炊烟,还叫乡亲们仍以柴火烧锅做饭;你不能为见幼时熟悉的生活情形,还要人从井中提水、用石磨碾米、赶牛车出行。这是不可能的,也似乎是不道德的念想。

这样想来,那刻在记忆里的古旧村落模样、传统的生活场景,不可阻挡地要被现代生活方式逐渐取代。故乡的原风景终将慢慢消逝,它只能存在于你我的记忆之中。

2018-07-24 □ 文夫 1 1 濮阳日报 c18891.html 1 故乡的原风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