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国多地出现分散性强降雨。暴雨之后,一些地方甚至出现城市内涝、滑坡、山洪等险情。“在家里看海”“喜提内陆海景房”等网络调侃的背后,警醒城市管理者必须做好城市汛期安全的考题。
一场暴雨考验的不仅是城市的下水道,还有管理者的规划能力,更检验出城市与自然相处的水平。事实证明,人口过快集聚,高楼、马路、水泥地不断扩张,虽然带来生活的便利,但忽视疏浚自然排涝系统的建设,终会给生活添堵。
城市是个有机体,是人类利用、改造自然的产物。与自然和谐共生,才是建设现代文明城市应该追寻的方向。如果走反了,就可能一损俱损。上世纪90年代初,某市水域约占全市面积的25%,但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各类水体不断被填塞,湖泊的蓄水功能日益弱化。一入汛期,内涝频频,年年“看海”。据统计,2000年以来,我国平均每年发生200多起不同程度的城市内涝灾害。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协调城市与自然的关系,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善待土地,能否科学规划、节制开发、有序用地。
城市发展,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才能在面对内涝时,拥有更多空间和能力。更长远地看,加强城市地下和地上基础设施建设,能否变泄为蓄,将雨水就地消纳利用,化害为利?是否可把硬化的河堤恢复成自然河道,用土地、草地让硬化的地面透气?如此“留白”,可能会牺牲部分商业利益,却会让市民的生活质量得以提高,实质上是城市发展理念更新的体现。为城市“留白”不仅体现审美品位,而且关乎生态环境,城市管理者不妨细细考量,怎么才能做好这道民生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