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院内有株桃树,枝干粗壮,年岁已久。但这些年只见花开,没见结果。几个月不在家,回来后给了个惊喜,树上结满了桃,一个个像画中的寿桃,大大的果体,桃尖处微红,再配上翠绿的桃叶,真是美极了。而且正是在我的生日前两天见到的鲜桃,这份吉祥令人喜不自禁。一旁的另一株蟠桃树同样结满了果,真是双喜临门。
桃树和桃带来的喜悦,岂止我一个人有体会?在国人心目中,桃树和桃的吉祥如意、桃李芬芳、灼灼其华、世外桃源等寓意由来已久,深入人心。对于原产于我国、广布于世界的桃树,对于鲜嫩可口、强身养生的桃果,人们寄予它太多的期望,赋予其美的象征。
果实琳琅,人们对桃情有独钟,恐怕还是在于它的“仙气”。桃是祭祀神仙的五果之一,在桃、李、梅、杏、枣中排首位。传说主宰寿算的南极仙翁,手上总是捧着一个硕大的仙桃,谁吃到仙桃谁就可以延年益寿。传说王母娘娘居住的瑶池在昆仑山上,每年农历七月十八是她的圣诞。王母娘娘的蟠桃园有三千六百株桃树。前面的一千二百株,三千年一熟,吃了能成仙得道;中间的一千二百株,六千年一熟,人吃了霞举飞升、长生不老;后面的一千二百株,九千年一熟,人吃了与天地齐寿、日月同庚。玉帝派孙悟空看管蟠桃园,熟桃他都吃了,又因蟠桃会不邀请他,就变法化身赴宴,玉壶琼浆喝了个不亦乐乎,蟠桃会也被搅乱。从此,人们对仙桃的向往日甚。
传说必有太多想象,真实的来历与两位名人有关。孙膑跟鬼谷子在云梦山学兵法,一去十二年。有一年五月初五,孙膑猛然想到是八十岁老母的生日,请求老师准他回家一趟。鬼谷子摘下一个桃子送给孙膑说:“在外学艺未报母恩,送个桃子为令堂上寿。”孙膑回到家从怀里掏出桃给母亲,没想到母亲桃没吃完就变年轻了,全家兴奋。人们听说桃能使人变年轻,争相效仿在父母生日时献桃。因时令原因没有鲜果,于是用面粉做成寿桃给父母拜寿。而今送寿桃已经成为中华传统民俗之一,承载着厚重的孝敬文化。由此,桃为人们广泛喜爱也就不足为奇了。
春联起源于桃符。桃符由桃木所做。桃木具有祈福灭祸、压邪驱鬼的作用。《庄子》描述,插桃枝于户,连灰其下。童子入而不畏,而鬼畏之。我们的先人在面对未知的大自然面前,为消除恐惧,给小小的桃枝赋予了神奇的功效。《荆楚岁时记》记载,造桃板著户,谓之仙木。家家户户门上的桃枝已经摇身变成了桃板。人们在桃木板上分别写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或者用纸画上二神的图像,悬挂、嵌缀门首,这就是最早的桃符。王安石著名的《元日》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千古流传。公元964年除夕,后蜀皇帝孟昶亲笔题下“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一句式工整、吉祥喜庆的诗句,桃符上除写避邪之语外,迎春纳余的吉祥祝福也可写上桃符。从此,挂春联又成为年俗流行于世,桃木桃板桃符功不可没。
由桃炼就的成语或俗语、谚语不在少数,而我喜欢的还是桃李门墙和公门桃李。这是专门赞扬师辈栽培后人学生的。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老师的教诲,越是成功的学生越懂得感恩老师。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既是崇高的事业,又是辛苦的职业。人们把老师比作园丁,把成才的学生比作大桃大李。桃李满天下是当老师最幸福的成就。我常想,除去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最无私的,那么,只有老师对学生的爱可有一比。他恨不得把自己所有的学问都教给学生,生怕自己的教学工作不称职而误人子弟。正因如此,中华民族尊师重教也是蔚然成风。桃李满园是每一个老师的美好愿望,而成为大桃大李也是莘莘学子的梦想。
桃和桃树给人类生活增添这样多的美好,带来这样多的福气,人们当然不会吝啬对他的赞美。《诗经·国风·周南》里《桃夭》一篇写得极好,其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常被引用夸赞姑娘的美丽。《桃花源记》是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他没有写梨花源、枣花源、杏花源,独写桃花源,可见他老人家对桃花情有独钟。从此,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同样寻求自己的世外桃源。而唐朝诗人崔护《题都城南庄》的诗不仅脍炙人口,名垂青史,而且因“人面桃花,物是人非”赢得了不朽诗名。文学的魅力就在于唤醒人们的内心世界,而桃、桃花、桃树总是唤醒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我每天都在桃树前走过,每天看着一个个寿桃在成熟,一旁的蟠桃同样渐熟。既有寿桃,又有蟠桃,这份巧合不知是何时修来的福缘,说不定会与瑶池王母娘娘的蟠桃会相关。那满枝的寿桃虽难说是孙悟空吃过的九千年一熟的,也是数年才一熟的,品尝几个延年益寿,当是自然而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