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前,偶尔读到一篇介绍七夕节晒书习俗的文章。突然间心血来潮,自己好多年没有拾掇书柜了,何不仿效一下古人,也在七夕这天晒晒书?当然,也不是怕书受潮或被虫蛀,而是真的想整理一下书籍了。
书柜中塞得满满当当,把里面的书一摞一摞搬出,并把床头、床下、写字台里的书也都清理起来,一一摆到阳台上。顿时,空中弥漫着一股股陈年的书味。坐在阳台的地板上,置身于油墨书香中,仔细地晒着一本本书,思绪也随之飘飞。
因为书放得太久,好多书的纸张变得发黄,年代越久颜色越黄。最黄的是比我年纪还长的《前后汉故事》《三国演义》,以及一本没有头尾的《一千零一夜》。尽管很旧了,但我仍不舍得扔掉。那都是最早走进我视野的书,意义很大。这次重新翻看,仿佛又走进了过去的岁月。
整理来整理去,竟发现好多书没读过,还有几本连塑料薄膜都没撕开,不免有些惭愧。这些书基本上是近几年买的,因为是十几本一起买的,读了这几本便忘了那几本。这回晒书,把未读过的《日光流年》《读懂政治学的第一本书》等放到显眼的地方,准备一有时间就读它们。想好好读的,还有给了我很多愉悦的书,像《东八时区》《根》《黄金时代》等,曾经让我手不释卷,挑灯夜读。看着它们,不由得感怀当年对书的喜爱和痴迷。
晒着晒着,便走进往事之中。很多的书都有着独特的故事,怎么买的,谁送的……好多书里还夹着买书的收据,看日期和书店印,又勾起了不少读书的回忆——对我影响最大的《小鲍庄》、中学时期被当成不健康书籍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以及订阅了二十年的《小说月报》……不知不觉,整个人沉浸在往事之中。
还有意外惊喜,在1986年的《新时期争鸣作品丛书》中发现了10元纸币。年轻时,我喜欢在书里放钱。更让人兴奋的是,突然找到一本一直找了很久的书,那里面有一张合影,记载着我的青葱岁月……
七夕晒书,给了我和书亲密接触的一次机会,也晒出了自己的读书生活。与其说晒书,不如说是晒自己,晒自己的心绪。七夕这天,很多人在微信朋友圈秀恩爱、晒情感,我却独享书香带来的这份风雅和纯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