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是探究历史的依据。在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 我们应引导学生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 以培养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史料实证如何落地与入心?一线教师有诸多的思考与努力。
本文以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第四课《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中“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说”一目教学为例,说明教师如何解读史料,使之成为我们可信的史料 。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学生该如何认识黄宗羲“工商皆本”主张的本意,这一主张在当时有何意义和价值呢?这一目教学中, 我们常用的史料一般来自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从史料中可以看出,黄宗羲认为“有为巫而货者,有为优倡而货者,有为奇技淫巧而货者”属于奢侈性消费,“皆不切于民用”,所以要一概痛绝。但布帛等关乎老百姓日常生活的民生必需品并不在禁止之列,黄宗羲认为,那些有助于增加社会财富的一般工商业则同农业一样重要。
明清之际,黄宗義所生活的浙东地区的商品经济继续发展,进一步冲击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黄宗羲“工商皆本”主张的提出,正是当时社会经济发展和变化的客观反映。同时,这一主张是对传统经济政策重农抑商、崇本抑末的挑战,体现了黄宗羲思想挑战正统的特点。黄宗羲以是否切于民用作为划分“本”“末”的重要标准,这是儒家传统民本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黄宗羲民本政治思想在经济社会领域的阐发,总体上是服务于“民主君客”的政治思想。如此,结合史料和所学知识,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何在“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说”一目中介绍黄宗義的“工商皆本”主张,并认为该主张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史料教学已经成为当今历史教学的一种必要的手段。在教学中,教师要立足教材,围绕教学目标,独具慧眼,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筛选,补充教材,引领学生在史料学习中感知世界文明和民族文化,感悟人文情怀,提升历史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