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养、语言表达能力及写作能力都有一定的作用。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语文阅读呢?我认为掌握阅读方法很关键。
归类整合 比较阅读
归类阅读不仅仅是内容主题的归类,还有语文要素的归类。例如,在统编版教材三年级上册语文课本的第六单元有以“祖国风光”为主题的四篇文章,分别是《富饶的西沙群岛》《海滨小城》《美丽的小兴安岭》等。单元导语中提示“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习作的时候,试着围绕一个意思写”,这就是本单元学习的重点内容。从单元导语到课后思考题,每篇课文每一个段落,教师都要渗透中心句的概念,教会学生如何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筛选多篇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文本,从主题、表达方式等多方面进行比较,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举一反三,迁移阅读,把课文中学到的方法迁移到课外阅读中去,这也就真正掌握了阅读方法。
善于联想 丰富阅读
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可以帮助学生拓宽阅读视野,获得更多的阅读体验。教师要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特性、变化,为丰富的联想积累充实的表象知识。课堂上,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边读边想,或者直接展开想象。例如,学习神话故事《女娲补天》《盘古开天地》《夸父追日》时,我引导学生展开对神话人物、故事内容、写作方法等多角度的联想,以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之处。课本中可以运用联想的地方还有很多,结合句子想象画面、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联系上下文体会人物精神等,学生借助想象的翅膀,可以使阅读体验更加美妙。
除了以上几种基本的阅读方法外,还有批注、总结概括、推理、师生共读共悟等。无论哪种方式阅读,教师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注重文本内容和文体特点,才能做到高效阅读。
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抓住其愤悱之处启发学生更多思考,并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尝试运用阅读方法来解决问题,并用习得的知识拓展阅读,在拓展延伸中感悟阅读规律方法,真正做到有路可循。我希望每个学生都能在浓厚的书香氛围中,掌握阅读方法,通过高效的阅读之路走向知识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