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史肇春秋传承千载 兼收并蓄技艺未央

史肇春秋传承千载 兼收并蓄技艺未央

杂技艺术历史悠久,遍及华夏,是中国最为古老、神奇的艺术形式之一,也是最能体现中国气派、彰显中国形象的符号之一。中国杂技起中原,中原杂技看濮阳。漫漫历史长河中,濮阳杂技始终散发着璀璨而独特的光芒,上可追溯至春秋,正式形成于秦汉,闪耀于明清,红极一时的东北庄乔家班曾随清政府作为中华文化使者到20余国演出,东北庄也成为闻名于世的“中国杂技南故里”。

2007年、2008年,东北庄杂技分别被河南省政府、国务院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濮阳市被中国杂技艺术家协会授予“中国杂技之乡”。濮阳杂技以惊艳世界的姿态,成为表演舞台的宠儿。

“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忆古思今,冰心的这首小诗,正是濮阳杂技拼搏精神和奋进足音的真实写照。

濮阳濒临黄河,居中原要冲。农闲时,人们常以杂耍锻炼身体,以草帽及农具作为道具进行表演,后技艺逐渐提高,形成了具有浓郁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的濮阳杂技。

不仅如此,由于战争及水灾频发,迫于生计,人们不得不背井离乡、外出逃荒。在颠沛流离中,练杂耍、卖艺成为他们安身立命的手段,也成为他们持续演练杂技的动力源泉。在“闯江湖”的过程中,他们虽然吃尽苦头,但也得以不断吸收其他艺人的长处,博采众长、不断创新,使濮阳杂技的艺术生命愈发鲜活常青。

新中国成立后,在民间杂技班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濮阳杂技团逐渐正规起来,整编后又对传统杂技节目进行了改造,发展了一批现代化、高难度的高空节目。1983年9月,濮阳杂技先后到南斯拉夫、爱尔兰、冰岛、丹麦、挪威欧洲五国演出。自此,濮阳杂技开始享誉海外。

为了给杂技事业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1992年,濮阳杂技艺术学校成立,这是全省唯一一所以杂技专业为主的综合性艺术学校,也是全国规模最大的杂技人才培训基地。自成立以来,学校累计培养杂技人才2000余人,学员遍布国内外30余家知名杂技表演团体,其中400余人成为所属团体的骨干。

在历史长河中一路走来的濮阳杂技,深知与时俱进、变革创新的重要性。近年来,围绕杂技产业的发展,濮阳提出要擦亮杂技品牌,打造一批高品位的杂技艺术精品,开拓国际市场。一批印有“濮阳制造”标签的杂技节目横空出世,在国内国际吸睛无数、屡获大奖:《狮林春光》《侠·义——蹦床技巧》先后夺得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金狮奖”,《抖空竹》荣获意大利政府奖和最佳表演奖,《飞天》荣获德国国际马戏节金奖,《水秀》荣获“金菊奖”……

不仅如此,为了将濮阳杂技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市委、市政府抢抓发展机遇,确立了以杂技为龙头,大力推动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总体思路。目前,我市杂技产业正迎来黄金发展期——杂技团队数量由2005年的9家发展到目前的50余家,从业人员近2万人,每年在海外演出的团队有几十个,杂技剧目在国内外各种比赛中获金、银奖150余项,并培育一批实力雄厚的现代杂技企业和产业园区。

2016年8月,河南省杂技集团成功收购美国布兰森市综合艺术活动中心,打造中国杂技文化的美国训演基地。此后,该集团在加拿大温哥华举行海外上市启动仪式,正式踏上国际资本化之路,也迈出了我市杂技产业“走出去”、开拓海外市场的重要步伐。

“杂”是包容,“技”是艺术。历史悠久的濮阳杂技在不断创新中兼收并蓄,形成了特有的艺术风格,走出了一条杂技演艺、杂技教育、杂技旅游、杂技衍生品生产四位一体的产业化发展新路子,濮阳也正在实现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杂技产业的集聚地的光荣与梦想。

本报记者 李振涛 僧少琴 文/图

2019-08-18 1 1 濮阳日报 c43617.html 1 史肇春秋传承千载 兼收并蓄技艺未央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