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往前追溯,中原杂技博物馆陈列的展板显示,杂技除直接来源于人类的采集狩猎活动,另有两个主要来源,一祭祀,一战争。
《左传》中也有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祭祀活动主要有图腾崇拜和敬天祭神两大内容。图腾崇拜是原始宗教的最初形式。原始人笃信,每个氏族都与某种动物、植物或其他自然物有亲属或其他特殊关系,一般以动物居多。在此过程中模仿模拟出来的动物动作或声音,直接促成了后世的魔术、变脸、口技等杂技类型。敬天祭神充满仪式感,唯有身份特殊的首领或巫师才能领人发声、引人起舞。据传,大禹就曾引领大家跳巫舞,并为后世留下著名的禹步。
了解禹步的过程中,意外读到先秦史学家沈长云题为《禹都阳城即濮阳说》(《中国史研究》1997年第2期)的文章。文章参照国学大师王国维等人的研究论著指出,夏商起源于古河济之间。而濮阳,正好居于黄河和济水的中心地带。文章认为,大禹治水在濮阳,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就诞生在濮阳。至于大禹是不是真的在濮阳治的水或在濮阳治过水,不是本文所能完成的任务,尚待史学家进一步考证。我们还接着说禹步。
禹步之名,来源较多。《汉语大词典》提供的解释是,禹步为跛行。相传夏禹治水积劳成疾,身病偏枯,行走艰难,故称。而俗巫多效禹步,故亦称巫师、道士作法的步法为禹步。一个正常人,偏要走非正常的步子,不知是巫师、道士不明真相,还是爱屋及乌,比起后来的东施效颦,倒更具备点儿敬业精神。因禹步是大禹所创,所以师从者众。在巫师、道士的心目中,大禹是神,奉其步为“万术之根源,玄机之要旨”。所以不管多么难走,禹步也仍是他们在一些仪式上必修的功课。据说,禹步依北斗七星排列的位置而行步转折,宛如踏在罡星斗宿之上,又称步罡踏斗。道教崇拜日月星辰,尤重北斗七星,认为以此步态可获得七星之神气,可呼风唤雨,降妖捉怪。
其实,不仅巫师、道士奉禹步为圭臬,据传商王有时也会在祭祀、占卜时模仿大禹遗留下的禹步作舞。在夏商时期,遇到祭祀、问卜、祈雨一类的活动,多由巫师来主持。这时候,不仅需要化妆,而且道具也开始出现了。他们不是手持着一根兽尾,就是举着一束鸟羽,念念有词,载歌载舞,甚至出现了情节,需要群众演员配合,按现在的说法,已俨然成为一门行为艺术。但凡事都有它的两面性,很多时候,我们不能以今天的眼光看待千百年前的事情。如最厉害的巫师,可说就是黄帝、蚩尤那些大名鼎鼎的老祖宗。他们都把巫术练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法力无边。蚩尤能作法请神下雨,黄帝则能驱动旱神止雨。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为杂技注入了更多神秘玄奥的元素。
说到黄帝、蚩尤,就要说到战争了。
进入新石器时代,各个部落不断扩大,物质需求持续增加,人类因为猎物或领地而引起的资源纷争开始频繁起来,进而大动干戈。战争必有伤亡,这是我们永远不希望看到的。但战争中的短兵相接、武功较量,以及指东打西的战术和制作使用兵器的本领,却派生了新的杂技项目,也促进了杂技艺术的多元性和多样性。
史国强说,上古时期,濮阳一带地处河济平原,是黄帝与蚩尤大战的战场之一,今台前县有蚩尤墓。历史上,角抵戏也称蚩尤戏。《述异记》记载:“蚩尤氏头有角,与轩辕斗,以角抵人。”据此推断,濮阳一带应是杂技中角抵戏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据专家考证,民间的摔跤、抵头,大雅之堂的拳击、相扑等角力节目,大多起源于角抵戏。
杂技的历史太厚重,源头也太巍峨,这里记下的,怕不过是一鳞半爪。行文至此,耳边响起声声锣鼓,可能是东北庄又有好戏要上演了。如此,且让我们放下这些遥远年代的传说,去看看那些近在眼前的现实。看看传说与现实之间,究竟怎样互相指认,又究竟怎样彼此成全。